若不能同心抗敌,必将逐个沦陷。
你在东阿素有威望,若能回去凝聚民心,必可守住城池。”
“善!我即刻启程返东阿。”程立应道。
程立即刻动身赶回东阿。
途经范县时,他进城拜见县令靳允,直言道:“听闻吕布挟持了明廷的家人,若明廷欲尽孝,此乃人之常情。
然而当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必有天命之人应运而生。
纵观四海诸侯,唯有曹公能平定乱世。
得明主者兴,失明主者亡。
陈宫背弃曹公投奔吕布,兖州诸县纷纷响应,看似势不可挡。
但我观吕布不过莽夫,虽有蛮力却无谋略,刚愎自用,不听劝谏,终难成事。
其兵虽众,必败无疑。
曹公智勇双全,乃天赐雄才。
望明廷坚守范县,莫让陈宫有机可乘。
我将回东阿驻守,文若坐镇甄诚,三城互为呼应,必能立下大功。”
靳允听罢,泪流满面,哽咽道:“我绝无二心!”
此时,曹将氾嶷已至范县。
靳允受程立激励,设伏斩杀氾嶷。
程立又派骑兵封锁仓亭津,阻截陈宫大军,延缓其攻势。
随后,程立返回东阿,最终与其余二城合力坚守,直至曹操率军归来。
曹操紧握程立之手,激动道:“若非仲德,吾将无家可归!”
荀彧向曹操提及程立之梦,曹操当即说道:“既如此,仲德不如改名‘昱’,如何?”
程立欣然应允:“谢主公赐名。”自此改称程昱。
曹操大喜,擢升程昱为东平相,驻兵范县。
天下人见此情景,方才明白。
先前陈宫之事传出时,众人只知兖州仅余三城未降吕布,却不知正是此三城顽强抵抗,才撑到曹操回援。
如今方知,程昱功不可没。
东阿县,程立目睹一切,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名字‘程昱’由此而来。”
陈留,曹操欣喜若狂:“有程昱相助,兖州必能重归我手,定要招揽此人!”
东武阳,陈宫目光冰冷:“程昱,必须除掉。”
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兴平元年,即194年,曹操攻打濮阳,屡败于吕布。
不久蝗灾肆虐,双方暂歇。
袁绍遣使前来,提议联合,条件是曹操迁往邺城。”
此时曹操几乎失去了整个兖州,粮草也所剩无几,经过反复思量,打算接受袁绍的条件,但程昱却站出来反对。
只见程昱独自前来拜见曹操,拱手行礼问道:”听闻主公有迁往邺城与袁绍结盟之意?”
曹操点头承认:”确有此事。”
程昱立即正色道:”主公,此事断然不可。”
曹操急切询问:”仲德有何高见?”
程昱分析道:”袁绍占据冀州,在与公孙瓒的交锋中渐占上风。
此人虽怀有吞并天下之志,却缺乏相应的才智。
主公自问,能否甘心屈居此人之下?以主公的雄才大略,难道愿意效仿韩信、彭越,寄人篱下?”
“如今虽失兖州大部,仍有三城可守。
城中将士近万,皆愿为主公效死。
以主公的威猛,加上我与文若等人辅佐,定能东山再起,成就霸业。
还望主公三思。”
曹操听罢感叹:”仲德所言极是,是我考虑不周。”随即打消了结盟的念头。
在程昱等人协助下,曹操最终击败吕布,收复兖州。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昌,任命程昱为尚书。
考虑到兖州尚未完全平定,又加封其为东中郎将兼济阴太守,主管兖州事务。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失徐州投奔曹操时,程昱建议除掉刘备以绝后患,被曹操拒绝。
次年袁术兵败欲投袁绍,曹操派刘备领兵拦截。
程昱再次劝谏:”刘备非池中之物,今日放虎归山,必生后患。”曹操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
果然,刘备在徐州袭杀车胄,起兵反曹。
见此情形,身在安喜县的刘备惊出一身冷汗,暗自庆幸曹操未采纳程昱的建议。
“此前董昭位列排行榜时,也曾劝说曹操除掉刘备,同样未被采纳。”
“奇怪,曹操素来精明,偏偏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屡屡失策。”天下人对此议论纷纷。
陈留城,曹操眼中精光闪动:“玄德,若再有下次,我不会手下留情。”
豫州地界,袁术面色阴沉如铁:“我怎会去投靠袁绍那庶子?究竟发生了什么?”
此刻,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拜程昱为振威将军。
当时袁绍驻军黎阳,意图南下,而镇守鄄城的程昱仅有数百士卒。”
“情势危急,曹操遣使增援,欲调数千兵马助程昱守城,却被程昱婉拒。”
画面中,程昱对使者说道:“袁绍拥兵十万,骄纵自傲,见我军兵力薄弱,必不屑强攻。
倘若主公增兵,反倒会激起他的警惕,届时十万大军压境,纵使多几千人,亦难抵挡。
请回禀主公,无需增援,我自能应对。”
听闻程昱之言,曹操沉吟良久,最终采纳其建议。
果然,袁绍得知鄄城兵少,果真未发兵进犯。
曹操感慨万千:“程昱之胆略,远胜古之孟贲、夏育!”
“程昱真乃奇才,得此良谋,曹操何其幸也!”
天下人目睹此景,无不赞叹。
此战堪称曹操最危急之时,而程昱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其智谋胆识,举世罕见。
渤海城内,袁绍面色铁青,冷冷道:“区区虚张声势!”
此番竟沦为程昱扬名之踏脚石,心高气傲的袁绍难以容忍。
“程昱,吾之股肱也!”
陈留,曹操欣喜不已,当即召来夏侯渊:“速赴东阿,请程昱前来助阵,有他在,何惧陈宫!”
“遵命!”夏侯渊领命而去。
此刻,楚风的声音再度回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征讨袁谭、袁尚,程昱招募民间壮士数千,赶赴黎阳会师。
曹操命其督运粮草,不料冀州魏郡太守高蕃屯兵河上,阻断水道,粮船难行。”
画面中,程昱与众将商议:“高蕃主力尽在河上,城中守备必然空虚。
若遣精锐绕袭,必可一击破敌!”
众将按照计划行动,果然大败高蕃,河中的敌军也退走了,程昱等人顺利控制水道,将粮草运送出去,帮助曹操击败了袁谭和袁尚。
战后,曹操封程昱为奋武将军、安国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攻荆州,刘备逃往东吴求援。
当时,曹魏许多人都认为刘备此行必死无疑,孙权一定会杀了他。
程昱却摇头道:“孙权刚掌权不久,尚未让东吴威震天下。
主公如今兵多将广,又新得荆州,气势正盛。
孙权自知独力难挡主公,而刘备素有仁义英武之名,关羽、张飞更是当世猛将,孙权必定会援助刘备,借他来对抗我军。
待我军攻势被阻后,孙刘自会分道扬镳。
可那时刘备羽翼已丰,孙权再想杀他,便没那么容易了。”
众人对程昱的推断半信半疑。
不久,消息传来,孙权果然如程昱所料,不仅资助刘备粮草,还拨给他一支精锐,助他抵御曹军。
待荆州平定,中原几乎安稳,曹操的势力更加强盛。
一日,曹操拍着程昱的背,感慨道:“当年吕布袭我兖州,我几乎无家可归。
多亏仲德献策,否则岂有今日之成就?”
程昱笑道:“主公,知足不辱,如今大势已成,我也该功成身退了。”此后,他交出兵权,闭门不出。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率军征讨凉州韩遂、马超,留曹丕、程昱等人镇守。
不久,田银、苏伯等人在河间作乱,曹丕派贾信讨伐。
一千多名叛军请降,朝中许多大臣主张依惯例将其处死。
程昱却反对道:“往日杀降,是因天下大乱,形势未明,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威慑敌军,使其余反贼未战先降,免动干戈。
如今天下渐定,这些贼人不过乌合之众,即便杀尽也不足以震慑他人,反而可能激起民愤。
因此,这批降兵不可杀。
即便要杀,也当先请示主公。”
一些大臣听后说道:“军务可由我等自行决断,无须事事禀报主公。”
程昱听罢,眼中掠过一丝深意,却未再多言。
朝会散后,曹丕独留程昱问道:”先生似有未尽之言?”
程昱这才答道:”所谓’临机专断’之制,原是为应变突发之事而立。
如今叛党既已伏诛请降,又何来变故?老臣唯恐将军仓促决断,徒生枝节,损及朝局,更伤父子情分。”
曹丕恍然,感慨道:”程公深谋远虑,我不如也。”
遂将河间叛军请降之事详禀其父。
曹操果然下诏纳降。
凯旋之日,曹操执程昱之手笑道:”仲德既善筹谋,又善调和吾父子,得卿相助,实乃天幸。”
天下观者无不慨叹:
“若无程昱周旋,曹丕擅自做主,必在曹操心中种下芥蒂。”
“程昱此举,实解曹氏父子一场嫌隙。”
陈留城中,曹操欣然道:”此方为吾所求之谋士。”
东武阳处,陈宫目露寒光。
东阿宅内,程昱对光幕所显颇为满意。
忽瞥见院墙外影动,转身入室。
未几,第二批刺客携陈宫诛杀令至,却见人去楼空,唯余轩窗洞开。
“必是遁入后山!”众刺客急追而去。
片刻后,程昱顶开床板自地窖跃出,望向后山方向,从容自正门离去。
此时旁白再起:
“程昱性烈,行事常不拘常理,故多遭同僚忌惮。
昔年吕布据兖州,曹操困厄,又逢蝗灾,民间易子而食。
军中粮尽之际,程昱竟以人脯充作军粮——因画面过于骇俗,故未显现。”
“纵得曹操信重,刺杀之事不绝。
更有诬其谋反者,幸曹操明鉴,反加封赏。
建安十八年,拜为卫尉。”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册封程昱为安乡侯,赏赐食邑三百户。
朝廷本欲擢升程昱为三公,未料其猝然离世。
曹丕闻讯悲恸不已,泪流满面。
后追赠程昱为车骑将军,谥号肃侯,享寿八十春秋。
至233年,程昱得以配享曹操庙庭。
画面在此凝固。
楚风继续评述:”纵观程昱生平,可谓功业彪炳。
其人才略超群却性情刚烈,常与人相左。
然其既精政务,亦通军略,堪称全才。
辅佐曹操平定北方,实为魏国奠基之臣,影响深远。
唯有 ** 军粮一事,令其风评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