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汉顺帝永建二年,春。齐鲁大地冰雪消融,汶水河畔的柳丝抽出新绿,齐郡的集市上已是人声鼎沸。林峦站在市集高处,看着商贩们高声叫卖,百姓们摩肩接踵,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自汉顺帝即位后,虽仍有宦官专权,但孙程等“十九侯”相较于江京之流,尚算收敛,加之顺帝有意整顿吏治,减免赋税,天下渐有复苏之象。齐郡借着这股东风,农桑兴旺,商贸繁荣,连带着周边郡县都沾了光。

“父亲,江南的商队到了,带来了新茶和瓷器,还说想跟咱们合作,把齐纹锦卖到交趾去。”林岳兴冲冲地跑来禀报,他如今已能独当一面,负责齐郡与江南的商路。

林峦接过商队清单,上面列着的交趾特产——香料、珍珠、象牙,让他眼前一亮。“交趾地处南海,与海外诸国往来密切,若能打通这条商路,齐郡的丝绸就能远销海外了。”他对林岳道,“你亲自去一趟江南,与吴郡顾氏、会稽虞氏商议,三家联手组建商队,林家出丝绸,顾家出瓷器,虞家出船,风险共担,利润均分。”

林岳领命而去。林峦望着他的背影,想起了祖父林嵩常说的“商脉如水,通则活,堵则滞”。林家的商路从最初的齐地周边,到后来的关中、江南,再到如今试图开拓的岭南、交趾,每一步都伴随着时代的机遇与家族的胆识。

悬浮在半空的林辰,看着林家商路的版图日渐扩大,模拟器面板上的“家族资产”稳步攀升:

【家族模拟器】

当前宿主:林辰(灵魂状态)

家族存续状态:兴盛(农桑稳固,商路拓展至岭南)

家族声望:国望(齐郡治理有方,商贸惠及多地)

家族资产:一千七百万钱(丝绸、粮食、海外贸易收益显著)

家族成员:

– 林峦(家主,55岁,胶东侯,齐郡民心所向)

– 林岳(30岁,主理江南及岭南商路)

– 林岱(28岁,林峦次子,掌管齐郡农桑与工坊)

– 林华(林岳之女,16岁,嫁与琅琊王氏子弟,通算学)

– 林渊(林岱之子,12岁,在齐郡书堂读书,显露经商天赋)

……(其余成员略)

永建六年,林家与江南士族联手组建的“南海商队”首次远航归来。商队不仅带回了交趾的香料、珍珠,还带回了天竺的棉花种子和西域的玻璃制造技艺。林岱将棉花种子在齐郡试种,虽产量不高,却为日后的棉纺织业埋下了伏笔;玻璃技艺则交给了城中的工匠,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透明的玻璃器皿,在洛阳贵族中引起轰动。

“这玻璃器皿比玉器还剔透,陛下一定会喜欢。”林岳将一套玻璃酒具呈给林峦,“洛阳的贵族们已经派人来询价了,出价是玉器的三倍。”

林峦拿起一只玻璃杯,对着阳光照看,光影流转,晶莹夺目。“物以稀为贵,但不可过量。”他沉吟道,“每月只造百套,一半送洛阳皇室与重臣,一半在齐郡、江南的商号售卖,保持供不应求的势头。”

林岱补充道:“父亲说得是。玻璃虽新奇,但技艺不难模仿,若大量生产,用不了几年就会贬值。不如像齐纹锦一样,控制产量,保证品质,做成百年招牌。”

林辰看着父子俩的商议,心中认可。林家经商,从不贪图一时之利,而是注重长远布局——齐纹锦如此,玻璃器皿亦如此,这种“克制”,正是他们能在商海中屹立百年的关键。

阳嘉元年,汉顺帝为整顿吏治,采纳尚书令左雄的建议,推行“阳嘉新制”,规定察举孝廉必须年满四十岁,且需通过考试才能任职。这一制度打击了世家子弟的世袭特权,却给了寒门学子机会,也让林家这样注重实学的家族受益。

齐郡书堂的学子中,有不少寒门子弟通过察举进入仕途。林峦不仅资助他们赴京赶考,还嘱咐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些学子感念林家恩德,赴任后多与林家商队保持良性互动,既不徇私舞弊,也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商贸提供便利,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父亲,琅琊王氏的王朗来信,说想请咱们书堂的先生去琅琊讲学,还说愿意与咱们合开一处绸缎庄。”林华的丈夫,琅琊王氏子弟王肃前来拜访,带来了合作的意向。

林峦笑道:“讲学可以,合开绸缎庄也可以,但有一条,账目要清,价格要公,不能欺瞒百姓。”

王肃点头:“岳父放心,王氏虽为望族,却也知‘诚信’二字的重要性。这次合开绸缎庄,就是想借林家的名声,在北方打开市场。”

林辰看着林家与琅琊王氏的合作,知道这是世家间的一种默契。东汉中后期,世家大族虽有竞争,却更懂得抱团取暖,通过联姻、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皇权与宦官的挤压。林家能在关东立足,与这种“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密不可分。

阳嘉四年,汉顺帝册立梁氏为皇后,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兄长梁冀逐渐掌握朝政。梁家虽为外戚,却比窦氏、阎氏收敛,梁商还能任用贤臣,关注民生,朝堂局势相对稳定。

“梁商派人来,想让咱们承办皇家的春耕仪式,用齐郡的新谷做祭品。”林岱前来禀报,“还说,若办得好,陛下会下旨褒奖。”

林峦沉吟道:“春耕仪式是大事,要办得隆重,但不可铺张。用新谷做祭品,是想告诉天下‘农为本’,咱们要顺应这个意思,把仪式办成劝农的典范。”

他亲自挑选了齐郡最好的谷种,又组织了百名老农,在仪式上演示新的耕作技艺。汉顺帝亲临仪式,看到齐郡的谷穗饱满,老农们耕作娴熟,龙颜大悦,当场下旨:“胶东侯林氏,世守齐地,劝课农桑,惠及万民,特赏黄金百斤,免除齐郡三年赋税!”

消息传回齐郡,百姓们奔走相告,自发地在林家府邸前立了一块“德政碑”,刻上林峦的功绩。林峦得知后,让人将碑移到了惠民仓前,笑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历任家主和百姓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林嵩已年过九旬,卧病在床,听到消息后,让侍从扶他起来,看着窗外的田野,喃喃道:“好啊,好啊……守住了农桑,就守住了根本……”

林辰看着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者,心中涌起敬意。从汉章帝到汉顺帝,林嵩见证了外戚与宦官的交替掌权,却始终坚守“农为本,商为脉”的理念,为林家的传承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

永和六年,林嵩寿终正寝,享年九十三岁。消息传出,齐郡百姓罢市三日,自发为他送行,哭声传遍街巷。汉顺帝也派使者前来吊唁,追赠他为“太傅”,谥号“康侯”。

林峦为父亲守孝期间,将家族事务暂时交给林岳与林岱打理。守孝期满后,他更加注重家族内部的教化,在书堂中增设“家史课”,让族中子弟学习先祖们在秦末乱世求生、在七国之乱中避祸、在巫蛊之祸中蛰伏的故事,教导他们“富贵不骄,贫贱不移”。

林渊在书堂中听着先祖的故事,常常捧着那枚传家玉佩发呆。有一次,他问林峦:“祖父,先祖们是不是早就知道,林家能传到今天?”

林峦抚摸着玉佩,笑道:“先祖们不知道未来,但他们知道,只要守住‘为民’二字,守住这片土地,就总有一天能看到希望。就像这玉佩,历经百年,依旧温润,因为它沾着齐地的水土,沾着百姓的气息。”

林辰的意识在书堂上空盘旋,看着林渊眼中闪烁的光芒,知道林家的火种已传递到新的一代。从秦末到东汉顺帝年间,林家已走过近三百年,历经十二代人。这三百年里,王朝更迭,世事变迁,但林家就像齐郡的汶水,看似平静,却从未停歇,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也见证着时代的兴衰。

模拟器面板上,“历史节点预警”再次亮起:【预警:汉顺帝晚年,梁冀权势渐盛,将成为新的跋扈外戚,东汉王朝将进一步走向衰落。】

林峦看着窗外的晚霞,知道平静的日子不会太久。但他并不担心,因为他看到,齐郡的田野里,新的种子已经埋下;书堂里,孩子们的读书声朗朗不绝;商路上,林家的船队正扬帆远航。

只要这些还在,林家的故事,就会继续下去。

玉佩在林峦手中微微发烫,仿佛在回应着这份笃定。夕阳的余晖洒在齐郡的土地上,将一切都染成温暖的金色,也为这个绵延三百年的世家,镀上了一层新的光芒。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