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挣脱“面子”的捆绑

虚荣心最大的后遗症之一是促使一个人失去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害怕羞辱,所以不定时地活在恐惧中,常感匮乏,所以经常没有安全感,不满足;而虚荣心强的人,与其说是为了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不如说是自以为出类拔萃,所以不惜玩弄欺骗、诡诈的手段,使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问题是——

虚荣心是一股强烈的欲望,欲望是不会满足的。虚荣心所引起的后遗症,几乎都是围绕在其周遭的恶行及不当的手段,所以严格说来,每个人的虚荣心应该都是和他的愚蠢等高。

中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特有的“面子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最为痛心的事,莫过于失去“面子”。

所以有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正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失去了许多更为有价值的东西。更不可思议的是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或面临威胁时,有些人却害怕丢面子,束手无策,不敢站出来据理力争,结果只能看着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被他人拿走,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把有些人爱面子的现象总结在一块儿,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面子与利益的权衡上,采取一种务虚而不务实的态度,把面子放在第一的绝对不可动摇的位置,自动承受由此带来的利益上的巨大损失。很显然,有些人也是平凡人,也是饮食男女,有着种种现实的需要和理想的设计,利益的获取肯定有助于他们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但是,心理认识上的偏差迫使他们舍利益而保面子,忍受许多常人不会忍受的损失。

一个人一旦被辱及了“面子”,那真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所以,与人相处,一定要给对方“面子”。因为,如果你伤了对方面子,那么你将会遭受最猛烈的回击。一位外国学者说:“为了保持体面,在中国人中产生出外国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来的‘面子’经。‘好面子’是一种抬高体面;‘失面子’是一种失去体面,失去面子就等于精神上的死;不要面子就是不去构筑体面。不论什么样温顺善良病弱的中国人,为了‘面子’可以同任何强者搏斗。”

“面子”也是不能被撕破的。撕破“面子”,就意味着抛弃了一切做人的尊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家伙,真是撕破了脸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意思是说,一些人已经连做人的起码要求都不要了,做什么事情都是不会感到惭愧的。所以,骂人最解恨的要数骂“不要脸”,被骂的也最怕被别人骂“不要脸”。

可见,人不能不要“面子”,否则他就难以生存在社会当中,然而,人也不能将“面子”作为一个“包袱”来背着,这样的生活过于沉重、压抑,甚至痛苦。“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的就是一些人为了“爱面子”甚至可以忍受任何痛苦,即使受罪也无所顾忌了。

譬如,有的人原本很穷,却“死要面子”,“勒紧裤腰带”与人比阔。有的人,为“死要面子”,四处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有能耐”“能办事”,无限夸大自己的所谓“后台”是怎样怎样的“硬”。有的人明明意外成功,明明是自己“喜出望外”,激动异常,却“死要面子”,故作“深沉”,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有的人为了“面子”,犯了错误“死不认账”,即使被揭穿也要死撑到底,甚至要倒打一耙,推卸错误……

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生活中,总有一些爱慕虚荣的人为了面子而自己给自己找罪受。有些人越是没钱,越爱装阔,兜里明明没有几个钱了,却仍要请朋友进高档饭馆好好吃一顿;对方明明比自己富裕很多,自己却总是抢着埋单;与人谈天,总要有意无意与别人说一些自己吃过的大餐,去过的高级场所。仔细想想,要这虚荣有何用呢?只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吃好喝好体面了满足虚荣之后,自己却食无米,穿无衣,住无所,行无鞋,困兽一般憋在角落里,何苦呢?由此想到一个比喻:死鸡撑硬脚。鸡虽然死了,可它的脚却还在硬撑着。想想确实有点儿可笑,死都死了,还硬撑个什么劲啊?!

究其爱面子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内心忐忑不安,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件商品时,往往考虑虚荣比考虑价格的时候多,没钱的自卑像魔鬼一样缠得他们犹豫不决,最终屈服于虚荣,勉强买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于是,社会中有了一种怪现象,越穷的人越不喜欢廉价品,越是没有钱的人,就越爱花钱去显示自己。

其实,真正有钱的人未必如此大手大脚。有位身兼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他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称呼——小气财神。他和朋友去餐馆吃饭时,大都随便点一些菜,几杯清茶,仅此而已。他的衣着也很普通,但整洁,并不是什么名牌。他的车子也不是奔驰什么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辆车而已。他的公司业绩很好,而且个人的资产也不菲,但他依然能够不被虚荣所累。

如果你再留心看那些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他们的穿着打扮,都是很随便和俭朴的,有的真是近于邋遢,事实上,这些人中不乏富豪之人。

面子有时是唬人的面具,光为面子活着是很累很可悲的,其实,一个人有无面子的关键不是富与不富的问题,而在于一个人的品德。有时,“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真正的智慧,是存在于平易之中的。喜欢把富有显露在外的人,大都欠缺沉稳之气,有浅薄肤浅之心。生活听你我,还是客观实际一些,让“里子”充实一些,拥有一份平实的内涵,拥有一份坦荡的快乐,有什么不好?

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计较面子,让我们看看一位小提琴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面子的。

有位世界级的小提琴家在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都不说话。

每当学生拉完一首曲子之后,他会亲自再将这首曲子演奏一遍,让学生们从聆听中学习自己的拉琴技巧。

他总是说:“琴声是最好的教育。”

这位小提琴家在收新学生时,会要求学生当场表演一首曲子,算是给自己的见面礼,而他也先听听学生的底子,再给予分级。

这天,他收了一位新学生,琴音一起,每个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位学生表演得非常好,出神入化的琴声有如天籁。

学生演奏完毕,老师照例拿着琴上前,但是,这一次他却把琴放在肩上,久久不动。

最后,小提琴家把琴从肩上拿了下来,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满脸笑容地走下台。

这个举动令所有人都感到诧异,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小提琴家说:“你们知道吗?这个孩子拉得太好了,我恐怕没有资格指导他。最起码在这首曲子上,我的表演将会是一种误导。”

这时大家都明白了他宽阔的胸襟,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送给学生,更送给这位小提琴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掌握“承认”的技术,而是丧失了“承认”的心情。为什么会失去“承认”的心情,是因为我们都是热爱“面子”的族群。“面子”的重要维护力量是“理”,无论如何,你要显得自己是占理的,而不是亏理的。占理了,就有面子;理亏了,就没面子。一承认自己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显得理亏,面子上就会十分难堪。把假话说圆了,把亏心事处理得像没事一样,面子就得以保全。故而,做了错事,一定要像做了正确的事一样,理屈而辞不穷;心里有鬼,反而要唱歌壮胆,越是理亏的事,越要做出得理不饶人的架式,以便于消灭“承认”的危险。

当我们不能正确面对面子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已经失去了自己想要维护的面子。当小提琴家能接受学生更优于他的事实之时,在他身上也正体现出令人赞叹的真正的大师风采。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