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春天来得迟疑不决。已经是三月中旬,昨日的暖意犹在记忆中,今日却又飘起了细雪。周磊站在公寓的窗前,看着雪花无声地落在查尔斯河面上,融化在已经开始解冻的流水中。
这是他来到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交流学习的第二个月。这个机会来得意外——他发表在康复医学期刊上的论文《个性化运动方案在残疾儿童中的应用研究》引起了实验室一位教授的注意,邀请他参与一个将运动康复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项目。
“周,准备好了吗?”敏智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利用春假来看他,这是他们确定关系后第一次较长时间的相处。
周磊转身,看见敏智穿着他留在她那里的毛衣,袖子长得盖过了半个手掌。这个画面让他心里泛起一阵温柔的涟漪。
“马上就好。”他拿起背包,最后检查了一遍今天的演示材料。
今天是他项目中期汇报的日子。他将展示自己设计的虚拟现实系统如何帮助残疾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各种运动。这个系统不仅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调整难度,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为他们制定更有效的康复计划。
汇报地点在媒体实验室著名的“玻璃屋”——一个全透明的会议室,象征着知识的开放与共享。周磊站在演示区,深呼吸平稳心跳。台下坐着实验室的教授和研究员,还有几位特邀的康复医学专家。
“传统康复训练往往单调重复,容易让儿童失去兴趣。”周磊开始了他的汇报,“而我的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训练转化为游戏体验,同时保持科学的训练强度。”
他展示了系统如何模拟篮球场、游泳池甚至滑雪场的环境,如何根据用户的动作实时调整场景难度。演示过程中,他注意到一位白发老教授频频点头,这给了他不少信心。
汇报结束后的提问环节很热烈。那位白发教授——诺顿博士,是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第一个发言:
“周先生,你的项目最打动我的是它将技术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我很好奇,是什么启发了你这个研究方向?”
周磊的脑海中闪过许多画面——高中篮球场上挥洒的汗水,医院病房里苍白的灯光,社区中心孩子们的笑脸,还有林薇在图书馆为他讲解作文时专注的侧影。
“我曾经是一名篮球运动员,”他缓缓说道,“因伤退役后,我开始思考运动对人生的意义。它不仅是竞争和荣誉,更是每个人与自己的身体、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我的目标是让那些被传统运动排除在外的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回答引起了台下的一阵低语。周磊看到诺顿博士露出了欣赏的表情。
汇报结束后,诺顿博士特意找到他:“周,有没有考虑过申请我们实验室的博士项目?你的研究视角很独特,正是我们需要的。”
这个邀请让周磊心跳加速。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是他梦想的地方,但他原本以为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我会认真考虑的,谢谢您的邀请。”
走出实验室,敏智正在外面等他,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我听到了!诺顿博士亲自邀请你!周磊,这太棒了!”
看着她比自己还高兴的样子,周磊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拉起她的手,在波士顿依然寒冷的春日里,两人的手心却温暖如春。
“走,带你去吃龙虾卷庆祝。”他说。
那天晚上,周磊独自在公寓里整理笔记时,收到了林薇的邮件。自从他与敏智确定关系后,他们之间的联系就更少了,但偶尔还是会互相更新近况。
林薇在邮件中提到了她新发表的小说,以及她正在准备的毕业论文。随信附上了一篇书评的链接,评论家将她的作品与几位著名的华裔作家相提并论,称赞她“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了全球化背景下年轻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周磊点开链接,阅读那篇书评。书评中引用了林薇小说中的一段话:
“我们这一代人,像是飘散在世界各地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距离不再是阻隔,而是成为了我们身份的一部分。我们在时差中协调爱情,在视频通话中维系亲情,在社交媒体上构建友谊。这种离散的状态,既是我们的困境,也是我们的财富。”
这段话让周磊沉思良久。他想起高中时的自己,那个以为世界就是家乡小城和篮球场的少年。如今,他站在波士顿的公寓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合作,与韩国裔的女朋友交往,研究如何用技术帮助不同背景的儿童。
林薇的文字,精准地捕捉了他们的共同经历。
他回复邮件,简单祝贺她的成就,也分享了自己今天的经历。在邮件的结尾,他写道: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高中时的我们能够看到现在的自己,是否会感到惊讶?但也许不会。因为那些看似偶然的选择,其实都指向了同一条道路——成为更好的自己。”
发送邮件后,他走到窗前。波士顿的夜空清澈,星星在城市灯光的映衬下依然清晰可见。他想起了那个和林薇一起观星的夜晚,那些关于星光和过去的对话。
如今,他站在另一个大陆上,看着同一片星空,却已经有了不同的理解。
—
北京的春天总是来得匆忙而热烈。几乎是一夜之间,迎春花绽开,柳树抽芽,未名湖的冰层消融,碧波荡漾。
林薇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修改着她的毕业论文。题为《离散叙事中的身份建构》的论文已经完成了初稿,导师的评价很高,认为有发表的价值。
“果然在这里找到你了。”许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薇抬头,看见他拿着两杯咖啡走过来,在身旁坐下。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
“你每次需要思考的时候,都会来这个长椅。”许墨递给她一杯咖啡,“美式,不加糖,对吧?”
林薇接过咖啡,心里微微一动。她确实有这个习惯,但从未特意告诉过他。
许墨看着湖面上嬉戏的鸭子,轻声说:“我收到剑桥的录取通知了。”
林薇的手顿了顿,咖啡差点洒出来:“恭喜你。”
“谢谢。”许墨转头看她,“但我还没有决定是否接受。”
“为什么?那是剑桥啊。”
“因为有些东西,比学术机会更珍贵。”他的目光深邃,含义不言自明。
林薇低头抿了一口咖啡,苦涩中带着淡淡的醇香。与许墨相识的这几个月,她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解与契合。他不仅读懂她的作品,也理解她的沉默;不仅欣赏她的才华,也包容她的脆弱。
但面对他即将离开的事实,她感到一丝犹豫。距离曾经摧毁了她与周磊之间萌芽的感情,她不确定是否应该再次挑战这个难题。
“你不必现在回答我。”许墨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我们还有时间。”
他们静静地坐在长椅上,看着夕阳将湖面染成金色。不远处,一群学生在拍照,毕业季即将来临,校园里弥漫着离别与期待交织的气氛。
“你的新小说写得怎么样了?”许墨问。
“差不多了。”林薇合上笔记本电脑,“是关于一个在美国从事科技工作的华裔青年,和他留在国内的女友的故事。”
“听起来很有现实基础。”许墨微笑道。
林薇也笑了:“文学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事实上,这篇小说的灵感正是来自她与周磊的经历,但也融入了她对当代跨国恋情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她逐渐理解了自己与周磊当年的困境——不是不爱,而是当时的他们还不足以应对距离带来的挑战。
如今,更加成熟的她,是否能够更好地处理类似的情况?这个问题,她还没有答案。
那天晚上,林薇参加了文学院举办的青年作家论坛。这是她短篇小说集出版后首次公开亮相,台下坐满了学生和文学爱好者。
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创作”。主持人问每位作家,他们的创作如何受到跨国经历的影响。
轮到林薇时,她思考了片刻,然后说:
“我曾经认为,文学是关于特定地点、特定人群的故事。但后来我明白,优秀的文学能够超越地理界限,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距离的主题,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也是心理上、时间上的距离。因为这些距离,恰恰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体验。”
她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但我最近开始思考,距离也许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理解问题的方式。就像星光,虽然需要时间才能抵达我们的眼睛,但它的美丽并不会因此减少。同样,情感的连接,即使跨越千山万水,依然可以真实而深刻。”
台下响起掌声。林薇的目光扫过观众,意外地看到了坐在角落的周磊好友张弛。他朝她微微点头,脸上带着赞许的笑容。
论坛结束后,张弛找到她:“讲得真好。周磊要是听到了,一定会很骄傲。”
林薇有些惊讶:“你和他还有联系?”
“偶尔。”张弛点点头,“他最近在麻省理工做交流,项目很成功,可能会留在那里读博。”
这个消息让林薇心中泛起复杂的情绪——既有为周磊感到的高兴,也有一种微妙的失落。
“那很好。”她轻声说。
张弛看了看她,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道:“你要好好的,林薇。你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这就够了。”
回宿舍的路上,林薇想着张弛的话。是的,她和周磊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前行,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或许就是他们那段未竟感情最好的结局。
打开电脑,她看到许墨发来的邮件,附件是剑桥的录取通知书。在邮件中,他写道:
“我不要求你为我做出任何决定,只希望你知道,无论我身在何处,都会支持你的梦想。就像你笔下的人物,我们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星辰大海,而真正的连接,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林薇反复读着这段话,心中的迷雾逐渐散去。她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用过去的经验判断现在的可能,用周磊的影子衡量许墨的存在。
但许墨不是周磊,她也不再是那个高中女孩。时间已经改变了他们,赋予了他们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她回复邮件:“恭喜你获得剑桥的录取。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我都会支持你。”
发送后,她打开新小说的文档,开始写作最后一章。在这个故事中,主角们没有像现实中的她和周磊那样错过彼此,而是找到了跨越距离的连接方式。
写作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可能性的探索。通过虚构,她不仅理解了过去,也在构思未来。
夜深了,林薇关上电脑,走到窗前。北京的夜空被城市灯火映照成暗红色,只有最亮的几颗星顽强地闪烁着光芒。
她想起周磊,想起他关于星光和过去的比喻。如今,她有了新的理解:我们看到的星光虽然来自过去,但它依然照亮现在的夜空;我们拥有的回忆虽然无法改变,但它们可以指引未来的方向。
在这个平行的季节里,她和周磊各自成长,各自前行。而生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什么,就像你永远不知道,那些曾经的星光,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再次照亮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