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父亲张建军雷厉风行,返回省城后没几天,一个包裹便寄到了村里。里面正是张诚点名要的四本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一本厚厚的、带着插图的《唐诗三百首》。

书籍簇新,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在这孔黄土窑洞里显得格外珍贵。

拿到书的那一刻,张诚意识深处的系统任务界面微微亮起,十天的倒计时正式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张诚进入了高效的“任务模式”。白天,他依旧会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琐事,听爷爷奶奶讲古,逗弄一下蹒跚学步的弟弟张磊。但更多的时候,他抱着那几本书,坐在炕头或院里的磨盘旁,神情专注。

家人们早已习惯了他的“用功”,只是尽量不去打扰他。母亲李秀兰看着儿子小小的身影埋首书卷,心中既骄傲又有些心疼,只能变着法儿给他弄点好吃的。

对于拥有过目不忘能力的张诚而言,背诵本身并不困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类韵律性强、结构规整的蒙学经典,他几乎通读一两遍就能铭记于心。《唐诗三百首》量虽大,但意境优美,反而是一种享受。

他刻意控制着速度,用了五天时间将四本书的内容彻底“消化”,剩下的五天则是反复默诵、巩固,确保达到系统“完整熟练”的要求。

第十日傍晚,当张诚在脑海中将《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首《金缕衣》流畅地过完一遍后,系统提示如期而至:

【叮!任务【蒙学奠基】完成!】

【奖励发放:经验值+8。】

没有丝毫犹豫,张诚心念一动,将这宝贵的8点经验值,全部灌注到了数学学科上。

【数学:等级0(10/100)】

看着那缓慢但切实增长的经验条,张诚心中泛起一丝踏实感。积跬步,以至千里。这就是他攀登知识高峰的基石。

……

时光飞逝,重生回来已近三个月。黄土高原进入了深冬,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刮过沟壑,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村子里开始弥漫起节日的氛围,家家户户扫尘、蒸馍、准备年货。张诚家的窑洞也比往日更加热闹,除了准备过年,前来“围观”神童的村民也渐渐多了起来。

起初只是邻里亲戚好奇,让张诚认几个字,算几道题。张诚落落大方,对答如流,引得一片惊叹。渐渐地,“张老满家出了个文曲星”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飞遍了整个村子。

“建军媳妇,你家诚娃可真了不得!这才几岁,听说都会背唐诗了?”

“满仓叔,您这孙子将来肯定能上清华北大!”

“诚娃,来,给叔念念这副春联写的啥?”

赞誉和奉承如同年节里的糖瓜,甜得发腻,却也让张诚的家人脸上倍有光彩。爷爷张满仓走路腰板都挺直了几分,奶奶见人就笑,母亲李秀兰忙里忙外,嘴角总是带着笑意。

就连刚满两岁、话还说不利索的弟弟张磊,似乎也懵懂地知道哥哥很厉害,总是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张诚屁股后面,咿咿呀呀地学着哥哥看书的样子,逗得全家哈哈大笑。张诚对这个前世感情深厚的弟弟也格外爱护,偶尔会教他数几个简单的数字,念一两句简单的诗句,享受着这难得的、纯净的兄弟温情。

过年期间,来家里拜年的人络绎不绝,话题总也绕不开张诚。在一声声“神童”、“文曲星”的夸赞中,父亲张建军和爷爷张满仓心中的一个想法愈发坚定。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吃年夜饭。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窑洞里灯火温暖,饭菜飘香。

张建军抿了一口酒,红光满面地看着小大人似的坐在那里的张诚,清了清嗓子,郑重地说道:

“爹,娘,秀兰,我寻思着,诚娃这么聪明,不能再在家里耽搁了。村里小学开学早,我打算过了年,就去找校长说说,让诚娃提前上学去!哪怕从一年级开始读呢,学校里老师教得总归比咱们自己瞎教强!”

此言一出,爷爷立刻点头:“我看行!娃是块料,就得早点进学堂!咱村重视读书,校长肯定也能理解。”

奶奶也附和:“对对对,早点上学,早点成材!”

母亲李秀兰看着儿子,眼中虽有对孩子年幼的不舍,但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期盼:“娃,你想去上学不?”

张诚抬起头,看着家人殷切的目光,心中暖流涌动。这正是他等待的机会!只有进入学校,他才能更系统、更合理地获取知识,接触更多的书籍,为后续的“跳跃”打下公开的基础。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清晰而坚定:“想!爸,妈,我想上学!”

“好!”张建军一拍大腿,意气风发,“就这么定了!年初六,爸就带你去学校!”

窗外,漆黑的夜空被远处谁家点燃的烟花短暂照亮。窑洞里,决定孩子命运的一项家庭决议,在这辞旧迎新的夜晚,温暖而坚定地达成了。张诚知道,他的人生轨迹,将从踏入村小校门的那一刻起,正式加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