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第十三章:波西米亚风暴

第一节:硝烟未散,目光南锁定波西米亚

德累斯顿的街头,清扫队仍在清理炮弹残骸与断壁残垣,空气中残留的火药味与焦糊味尚未完全消散——这座萨克森州的核心城市,刚经历过冯·克劳斯部队的攻占,尚未完全恢复生机。但在城市中心的原德军指挥部内,气氛却早已紧绷,冯·克劳斯正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越过易北河的蓝色标注,死死锁定在南方的捷克北波西米亚地区。

“将军,波西米亚的情报已整理完毕。”参谋总长递上一份厚厚的报告,指尖点在地图上的比尔森,“这片区域是捷克的工业核心,仅比尔森的斯柯达兵工厂,战前就能年产上千辆坦克和数万门火炮,如今虽被苏军破坏部分设备,但核心生产线仍在;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以及连接德累斯顿与布拉格、维也纳的水陆交通线,既是军工重地,也是战略门户。”

冯·克劳斯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着关键信息,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波西米亚,就是一块‘多国博弈的肥肉’。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驻扎在此,想把这里打造成向东防御的堡垒;捷克流亡政府的抵抗军躲在山区,伺机夺回政权;本土的工人赤卫队又受共产党领导,立场摇摆不定。各方势力互相牵制,正是我们趁虚而入的好时机。”

他转身看向指挥部内的军官们,语气坚定:“德累斯顿只是起点,波西米亚才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拿下这里,我们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军工产能和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后续的扩张打下根基。参谋部立即着手制定作战计划,重点围绕‘精准夺点、快速转化’展开,不贪多、只求实。”

军官们齐声应和,指挥部内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冯·克劳斯的战争机器,在短暂休整后,再次开始了高速运转,目标直指南方富饶的波西米亚。

第二节:系统赋能,精细策划定战术

波西米亚战役的策划阶段,冯·克劳斯部队的“系统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前刚完成研发的【基础装甲战术】科技,如同为参谋部装上了“精准导航”,让原本复杂的装甲突击与步兵协同方案,变得清晰可落地。

在指挥部的作战室里,参谋们围着全息投影地图,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将北波西米亚地区拆解成数十个10公里见方的网格。每个网格内的城镇、桥梁、铁路、工厂,甚至山丘、河流等地形,都被精准标注;比尔森兵工厂、乌斯季港口、拉贝河畔的铁路编组站等关键地点,更是被标记为“核心目标”,旁边详细列明了预估守军兵力、防御工事强度、可转化资源类型。

“将军,根据【基础装甲战术】模拟,装甲部队若沿易北河南下,在晨雾掩护下突破苏军前沿阵地,最快4小时就能抵达乌斯季外围;山地部队则可从萨克森州南部出发,穿插至乌斯季与布拉格之间,切断苏军的增援路线。”参谋总长指着投影上的箭头,详细汇报,“步兵部队随后跟进,负责肃清残敌、控制关键设施,整个作战流程可压缩至72小时内。”

冯·克劳斯走到投影前,直接通过系统界面调整了部分战术细节:“把装甲突击营的推进路线再优化10公里,避开苏军的炮兵阵地;山地团增加2个侦察连,提前48小时渗透至乌斯季城内,摸清守军布防;另外,给每个作战单位配备系统同步终端,确保指令实时传达,避免出现信息滞后。”

更关键的是,冯·克劳斯通过系统,提前规划了“分基地转化”的流程——他在地图上点击乌斯季、拉贝河畔乌斯季等潜在目标,系统立即弹出对应的转化方案:人力征募的筛选标准、资源整合的优先级、生产线重启的步骤,甚至连需要调配的技术人员数量,都一目了然。

“我们的目标不是占领一片荒芜的土地,而是夺取能‘自我造血’的节点。”冯·克劳斯看着身边的军官们,语气严肃,“每拿下一个城镇,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启动转化,让工厂恢复生产、资源流入仓库,让波西米亚成为我们的‘兵工厂’和‘粮仓’,这才是‘以战养战’的核心。”

在系统的赋能下,波西米亚战役的计划愈发精细,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模拟优化,确保万无一失。而冯·克劳斯知道,这场战役的胜负,从策划阶段就已埋下伏笔。

第三节:首战乌斯季,黎明突袭破防线

1945年春,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北波西米亚。易北河与奥赫热河交汇处的乌斯季,如同沉睡的巨兽,只有守军的岗哨亮着微弱的灯光。驻防于此的苏军第127步兵团(不满编,仅约1800人)和捷克地方民兵(约500人),丝毫没有察觉,一场突如其来的突袭即将到来。

凌晨4点,随着冯·克劳斯的一声令下,“雪绒花”山地团的精锐连队率先行动。他们穿着与晨雾相近的灰色作战服,沿着系统规划的渗透路线,避开苏军的岗哨和地雷区,悄无声息地潜入乌斯季城内。负责突袭关键桥梁的山地连士兵,用消音手枪解决了桥头的哨兵,迅速控制了桥梁两端,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与此同时,第一装甲突击营的30辆T-34/85坦克,沿着易北河南岸的主干道快速推进。与苏军的坦克部队不同,这些坦克在系统技术的微调下,发动机噪音更小、速度更快,在晨雾中如同幽灵般穿梭。当苏军的前沿哨兵发现坦克履带的轰鸣声时,德军坦克已冲到阵地前,主炮轰鸣,瞬间摧毁了苏军的2门反坦克炮。

“德军突袭!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苏军指挥官的喊声在阵地上响起,但为时已晚。山地团已抢占了城内的化工厂、机械厂和市政大楼,将苏军的防御分割成数块;装甲营则沿主干道穿插,逐一清除苏军的火力点。巷战中,德军士兵的单兵素质和班组协同优势尽显——3人一组的战斗小组,分工明确:火力手用MG42机枪压制苏军,突击手用MP40冲锋枪清理房屋,反坦克手则携带“铁拳”火箭筒,警惕苏军的装甲支援。

苏军第127步兵团本就不满编,又被德军分割包围,通讯很快中断,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捷克地方民兵缺乏正规训练,面对德军的凌厉攻势,很快就失去了抵抗意志,部分民兵甚至放下武器投降。战斗持续了48小时,当最后一股苏军在乌斯季火车站投降时,德军仅伤亡300余人,而苏军和民兵则伤亡800余人、被俘1200余人。

站在乌斯季的市政大楼顶端,冯·克劳斯看着下方正在清理战场的士兵,以及远处冒着黑烟的工厂(部分被苏军破坏),沉声道:“立即启动‘分基地转化协议’,让乌斯季尽快为我们所用。”

第四节:分基转化,数日复产见成效

乌斯季战役结束的当天下午,冯·克劳斯就通过系统启动了“分基地转化协议”。指挥部内的系统界面上,代表乌斯季的光点迅速从“占领状态”的橙色,转为“稳定状态”的蓝色,一系列简化后的恢复生产指令,立即下发至各部门。

第一步是人力征募。负责人力调配的军官,带着系统终端,前往乌斯季的居民区和工厂,对当地的技术工人、工程师进行登记。系统终端会通过简单的问答和行为评估,快速筛查人员的忠诚度——对于愿意合作的捷克籍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立即发放生活物资和临时薪资,邀请他们返回工厂工作;对于态度犹豫的人,通过宣传德军“保障民生、恢复生产”的政策,打消其顾虑;对于坚决抵抗的人,则暂时进行管控,避免破坏转化工作。

仅一天时间,就有800多名技术工人和30余名工程师报名加入,其中不乏曾在乌斯季化工厂、机械厂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只要能有工作、有饭吃,为谁生产都一样。”一位负责机床操作的老工人,看着手中的面粉和罐头,对身边的德军军官说,“之前苏军在这里的时候,工厂停工,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现在你们能让工厂恢复生产,我们愿意合作。”

第二步是资源整合。后勤部队的士兵,带着系统资源录入设备,对城内存留的化工原料、金属半成品、零部件进行逐一清点。一袋袋的煤炭、一桶桶的化工试剂、一堆堆的钢铁半成品,被分类登记后,录入系统资源库;对于被苏军破坏的设备零件,也被收集起来,作为维修备用件。仅两天时间,就有500多吨煤炭、300多吨钢铁半成品、100多桶化工原料,纳入系统资源管理,为后续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第三步是生产线重启。由具备机械、化工知识的德军士兵组成“系统工程师团队”,带领招募的捷克工人,对工厂设备进行检修和修复。他们优先选择受损较轻、恢复难度小的弹药生产线和军用卡车维修车间——弹药生产线主要生产7.92mm步枪弹和手榴弹,军用卡车维修车间则负责修复战役中缴获的苏军卡车。

在系统工程师的指导下,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清理设备上的灰尘和残骸,更换损坏的零件,调试生产参数。第三天下午,乌斯季化工厂的弹药生产线率先启动,第一发7.92mm步枪弹成功下线;第四天,军用卡车维修车间也修复了第一辆苏军卡车。

虽然此时的产量有限——弹药生产线日均生产步枪弹1万发、手榴弹500枚,维修车间日均修复卡车3辆,但这标志着冯·克劳斯的第一个境外分基地,正式开始“自我造血”,为后续的战役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支撑。

第五节:西线警讯,美军试探卡罗维发利

就在乌斯季分基地稳步推进转化工作时,西线传来了紧急情报——美军第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已推进至波西米亚西部的卡罗维发利(又称卡尔斯巴德)附近,与德军的侦察分队发生了小规模交火。

“将军,美军先头部队约有200人,配备5辆谢尔曼坦克和10辆装甲车,昨天上午在卡罗维发利城外,与我们的侦察连遭遇,双方交火10分钟后,美军主动后撤,但留下了部分侦察人员,似乎在观察我们的动向。”情报参谋拿着报告,向冯·克劳斯汇报,“根据后续侦察,美军第3装甲师的主力,已抵达德国与捷克边境的拜罗伊特,随时可能继续东进。”

冯·克劳斯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卡罗维发利的位置。卡罗维发利是波西米亚西部的重要城市,位于易北河支流特普拉河畔,不仅是著名的温泉胜地,更是连接德国南部与波西米亚的交通枢纽——控制了这里,就能阻断美军向波西米亚腹地推进的路线。

“美军此举,绝非偶然。”冯·克劳斯沉吟道,“他们肯定是察觉到了我们在波西米亚的行动,想通过试探,摸清我们的兵力部署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卡罗维发利所在的‘温泉三角区’,地理位置重要,美军很可能想抢占这里,与我们划定势力范围,甚至伺机夺取波西米亚的资源。”

他深知,若此时对美军的试探示弱,美军很可能会加大投入,甚至与东线的苏军联手,对自己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必须以强硬姿态回应,让美军知道,我们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溃兵。”

冯·克劳斯立即下达命令:以新组建的第2步兵师(约8000人)为主力,辅以第一装甲突击营的10辆T-34/85坦克和50名“风暴”突击队成员,向卡罗维发利方向展开战术机动,在城外构筑防御阵地,若美军再次靠近,不惜发生正面摩擦。

第六节:装甲对峙,武力威慑退美军

德军第2步兵师的部队,在师长穆勒少将的带领下,仅用一天时间就抵达了卡罗维发利城外。他们在特普拉河畔构筑了防御工事:反坦克壕沟沿着河岸开挖,铁丝网环绕阵地,10辆T-34/85坦克隐蔽在树林中,“风暴”突击队成员则埋伏在阵地前沿的草丛里,手持StG-44突击步枪和“铁拳”反坦克火箭,严阵以待。

第二天上午,美军第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再次出现——3辆谢尔曼坦克在前,100多名步兵在后,缓缓向卡罗维发利城推进。当美军距离德军阵地约1000米时,穆勒少将下令:“坦克主炮试射,警告美军停止前进!”

德军的T-34/85坦克立即开火,炮弹落在美军坦克前方50米处,扬起漫天尘土。美军部队顿时停下脚步,谢尔曼坦克的炮口转向德军阵地,双方陷入对峙。

“将军,德军的火力很猛,而且有坦克支援,看起来不是普通的溃兵。”美军先头部队指挥官通过电台,向第3装甲师师长汇报,“我们要不要继续前进?”

美军师长犹豫了——他此次东进,只是接到“试探德军动向”的指令,并未获得“与德军正面开战”的授权。若贸然进攻,一旦陷入持久战,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还可能影响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

就在美军犹豫不决时,穆勒少将下令“风暴”突击队展开火力展示:数十名突击队成员同时开火,StG-44突击步枪的连射声、“铁拳”火箭筒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子弹和火箭弹落在美军阵地附近,虽然没有造成伤亡,但强大的火力威慑,让美军士兵脸色大变。

“告诉美军指挥官,卡罗维发利及周边区域,已由德军控制,若美军继续前进,我们将视为敌意行为,后果自负!”穆勒少将通过翻译,向美军传递了强硬信号。

美军指挥官看着德军阵地严整的防御和强大的火力,又想到自己没有开战授权,最终决定后撤。“我们暂时撤退,向师长汇报情况,等待进一步指令。”

当天下午,美军先头部队全部撤回德国边境,卡罗维发利的对峙以德军的胜利告终。这次武力威慑,不仅阻止了美军的东进,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冯·克劳斯的部队,是一支装备精良、斗志旺盛的劲旅,为冯·克劳斯巩固波西米亚南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七节:东线施压,苏军重兵扑乌斯季

美军的威胁刚暂时解除,东线的压力就接踵而至。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对乌斯季失守、德军突入波西米亚的情况极为愤怒,更对美军在西线的试探感到警惕——他们担心德军与美军联手,夹击苏军在波西米亚的部队,因此决定立即出兵,夺回乌斯季,打通与比尔森的联系,巩固东线防御。

很快,苏军就调集了一支精锐部队:近卫第5坦克旅(配备40辆T-34/85坦克,约2500人)和第38步兵师(约8000人),由苏军少将彼得罗夫指挥,从布拉格方向出发,由东向西,直扑乌斯季。

“将军,苏军重兵来袭,兵力约1.05万人,配备40辆坦克,预计3天后抵达乌斯季以东的特普利采地区。”情报参谋拿着最新的侦察报告,神色凝重地向冯·克劳斯汇报,“我们目前在乌斯季的兵力,只有‘雪绒花’山地团(约3000人)和第一装甲突击营的剩余20辆坦克,兵力差距悬殊。”

冯·克劳斯看着地图上苏军的推进路线,眉头紧锁。若与苏军正面硬拼,自己的兵力和装备都不占优势,很可能会丢失乌斯季,甚至失去在波西米亚的立足之地。“不能硬拼,必须依托地形,打防御战,同时寻找苏军的弱点,伺机反击。”

他立即调整兵力部署:第一,命令“雪绒花”山地团主力,前往特普利采附近的丘陵地带,依托山地、树林等复杂地形,构筑防御工事,设置反坦克地雷和陷阱,延缓苏军的推进速度;第二,将第一装甲突击营的20辆坦克,隐蔽在特普利采以西的山谷中,等待苏军主力进入包围圈后,发动突袭;第三,首次大规模投入“风暴”突击队(约1000人),部署在防御阵地的侧翼,负责袭扰苏军的补给线和步兵部队。

“特普利采的丘陵地形,不利于苏军装甲部队展开,这是我们的优势。”冯·克劳斯对身边的军官们说,“我们要利用地形,消耗苏军的兵力和弹药,等到苏军疲惫时,再发动反击,一举击溃他们。”

随着冯·克劳斯的指令下达,德军各部队迅速行动,一场决定波西米亚战局的关键防御战,即将在特普利采附近打响。

第十三章:波西米亚风暴

第八节:特普利采防御战,风暴突击破苏军

彼得罗夫见状,下令加大攻势:“增派坦克,强行突破德军阵地!”更多的苏军坦克涌入丘陵地带,主炮轰鸣着轰击德军的隐蔽工事,步兵则组成冲锋梯队,向德军阵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德军“雪绒花”山地团虽依托地形顽强抵抗,但兵力有限,防线逐渐出现缺口。就在这危急时刻,冯·克劳斯下令:“‘风暴’突击队,立即发起反击!”

埋伏在阵地侧翼的1000名“风暴”突击队员,瞬间冲出隐蔽点。他们装备的StG-44突击步枪,在近距离作战中展现出强大威力,密集的子弹如同暴雨般射向苏军步兵,苏军冲锋梯队瞬间被打乱,纷纷向后撤退。更令苏军忌惮的是,突击队以3人小组为单位,携带“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灵活穿梭在丘陵之间,专门针对苏军坦克的侧面和尾部发动攻击——这些位置是坦克装甲最薄弱的地方,“铁拳”火箭弹一旦命中,就能轻松击穿装甲,引爆坦克内部的弹药。

“左边!有坦克过来!”一名突击小组组长大喊着,同时示意反坦克手瞄准。反坦克手迅速架起“铁拳”,瞄准一辆正在追击德军步兵的苏军T-34/85坦克,扣下扳机。火箭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坦克的尾部,瞬间引发剧烈爆炸,坦克履带被炸断,浓烟滚滚。

类似的场景在丘陵地带随处可见。“风暴”突击队凭借灵活的战术、精良的装备,以及系统灌输的反装甲技巧,不断猎杀苏军坦克,压制苏军步兵。苏军坦克部队在复杂地形中无法展开,反而成为突击队的“活靶子”;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更是溃不成军。

战斗持续到傍晚,苏军已损失12辆坦克、800多名步兵,不仅没能突破德军防线,反而被“风暴”突击队逼退至特普利采以东的平原地带。彼得罗夫看着狼狈撤退的部队,脸色铁青,却不得不下令停止进攻——再继续冲锋,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

特普利采防御战的胜利,不仅守住了德军的防线,更极大地打击了苏军的士气。冯·克劳斯站在丘陵顶端,看着远处撤退的苏军,却没有丝毫放松:“苏军主力仍在,他们只是暂时撤退整顿,很快就会再次发起进攻。单纯防御无法打破僵局,我们必须主动出击。”

第九节:大胆奇袭,奔袭拉贝河畔断补给

当晚,冯·克劳斯在指挥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以攻代守,派一支特遣队绕过苏军正面,长途奔袭东南方向的拉贝河畔乌斯季,切断苏军的补给线。

“拉贝河畔乌斯季位于苏军主力的侧翼,距离特普利采约80公里,城内只有苏军一个加强连和少量捷克民兵驻守,兵力薄弱。”冯·克劳斯指着地图上的拉贝河畔乌斯季,向军官们解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铁路编组站,是苏军向前线输送粮食、弹药和燃油的关键节点。只要拿下这里,就能切断苏军的补给线,让前线的苏军陷入‘无粮无弹’的困境,届时我们再发动总攻,就能一举击溃他们。”

但这个计划也充满风险:特遣队需要在夜色掩护下长途奔袭80公里,途中可能遭遇苏军的巡逻队;若奇袭失败,不仅会损失大量兵力,还可能被苏军反包围,陷入绝境。

“将军,这个计划太冒险了!万一特遣队被苏军发现,后果不堪设想。”有军官提出反对意见。

冯·克劳斯摇了摇头,语气坚定:“现在的局势,没有绝对安全的计划。与其被动等待苏军反扑,不如主动出击,掌握战局主动权。贝尔曼中校,你愿意担任特遣队指挥官吗?”

坐在角落的贝尔曼中校,是德军中著名的“闪电战专家”,曾多次参与敌后突袭任务,经验丰富。他立即起身立正:“请将军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拿下拉贝河畔乌斯季!”

冯·克劳斯点了点头,立即为特遣队调配兵力:第一装甲突击营剩余的15辆T-34/85坦克、第2步兵师的2个摩托化步兵连(约400人),以及50名“风暴”突击队员,组成总兵力约600人的特遣队,由贝尔曼中校指挥。

当天深夜,特遣队悄悄出发。他们关闭了坦克和卡车的车灯,沿着偏僻的乡村小路前进,避开了苏军的主要巡逻路线。途中虽遇到一支苏军小股巡逻队,但“风暴”突击队员迅速出手,将其全部俘虏,没有暴露行踪。

次日凌晨,特遣队抵达拉贝河畔乌斯季城外。贝尔曼中校下令:“坦克部队正面进攻,吸引守军注意力;摩托化步兵和‘风暴’突击队,从两侧迂回,夺取铁路编组站和城门!”

战斗瞬间打响。德军坦克主炮轰鸣,轰击苏军的防御工事;“风暴”突击队员则趁乱潜入城内,迅速控制了城门和铁路编组站。苏军守军猝不及防,仅抵抗了2小时,就全部投降。

特遣队成功拿下拉贝河畔乌斯季后,立即切断了苏军的铁路补给线,并缴获了大量苏军的粮食、弹药和燃油。消息传到苏军指挥部,彼得罗夫少将大惊失色——前线部队的补给已不足3天,若不尽快夺回拉贝河畔乌斯季,前线部队将陷入绝境。他不得不下令:“分兵一半,前往拉贝河畔乌斯季,夺回补给线!”

第十节:莫斯特决战,站稳脚跟启新篇

苏军分兵前往拉贝河畔乌斯季后,前线兵力大幅减少。冯·克劳斯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下令:“全军出击,向特普利采以东的苏军主力发起总攻!”

德军“雪绒花”山地团、第一装甲突击营剩余兵力,以及第2步兵师主力,迅速向苏军阵地推进。此时的苏军,不仅兵力不足,还因补给线被切断而士气低落,面对德军的凌厉攻势,防线很快崩溃,不得不向东南方向的莫斯特盆地撤退。

冯·克劳斯下令乘胜追击,德军部队一路尾随苏军,最终在莫斯特盆地与苏军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装甲对战。

战斗开始后,德军坦克部队利用莫斯特盆地的开阔地形,展开灵活战术:以小股坦克部队吸引苏军坦克注意力,主力部队则迂回至苏军侧翼,对苏军坦克发起突袭。德军士兵的战术素养和装备优势,在这场对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T-34/85坦克在他们手中,速度更快、火力更精准;“风暴”突击队员则伴随坦克推进,及时清除苏军的反坦克步兵,为坦克保驾护航。

苏军虽顽强抵抗,但兵力不足、士气低落,且缺乏补给,最终难以抵挡德军的攻势。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苏军损失20辆坦克、1500多名士兵,不得不全线后撤,撤回布拉格附近整顿;而德军仅伤亡500余人,损失3辆坦克,取得了莫斯特决战的胜利。

莫斯特决战的胜利,标志着冯·克劳斯成功在北波西米亚站稳了脚跟。他不仅控制了以乌斯季和拉贝河畔乌斯季为核心的小片区域,还建立了首个境外分基地网络——乌斯季的弹药生产线和卡车维修车间稳步运转,拉贝河畔乌斯季的铁路编组站被改造为物资转运中心,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物资,开始支撑德军的后续发展。

此时,指挥部整理出了最新的核心数据:已占领区域约12500平方公里,涵盖萨克森州大部及捷克北波西米亚部分区域,占捷克战前领土面积的15.8%;总兵力增至41800人,形成四个步兵师、一个山地团、一个装甲旅的完整编制;系统资源也得到显著提升,人力5900人、石油1250吨、弹药3400吨、钢铁4100吨、稀有材料720吨,为后续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莫斯特盆地的高地,冯·克劳斯看着远处正在运转的工厂和训练的士兵,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的比尔森和布拉格——波西米亚风暴只是开始,他的战争机器,将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继续高速运转,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本章结语】

– 已占领区域:约12,500平方公里(控制萨克森州大部及捷克北波西米亚部分区域,约为捷克战前领土面积的约 15.8%,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 0.00839%)

– 总兵力:41,800人(新增兵力主要来自占领区整合及新兵训练,形成四个步兵师、一个山地团、一个装甲旅的骨架)

– 系统资源:

– 人力:5,900(控制人口增加,分基地征募效果显著)

– 石油:1,250(控制捷克部分燃油设施)

– 弹药:3,400(乌斯季等分基地初步恢复生产)

– 钢铁:4,100(分基地矿产网络持续产出)

– 稀有材料:720(控制捷克部分矿区)

– 备注:成功突入捷克北波西米亚,建立首个境外分基地网络。顶住苏军反扑,并与美军达成初步武力威慑平衡。下一步将巩固占领区,并伺机向比尔森或布拉格方向拓展。

本章节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