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失败的阴影并未持续太久,强烈的头痛反而让林凡的思维异常清晰。他强撑着不适,坐在书桌前,翻开了那个至关重要的笔记本。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他将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能力的测试与经历,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来:

1. 初始事件(万元现金): 强烈情绪驱动,梦境清晰(地点、物品细节),结果成功(物品便捷化出现于枕下),消耗巨大。

2. 测试一(银色铅笔): 理性驱动,建立“丢失-寻找”认知,梦境清晰(具体位置),结果成功(物品复刻梦境位置出现),消耗中等。

3. 测试二(钱包十元): 主动引导,预设复杂条件(空钱包变出钱),梦境核心场景成功,结果成功(物品按预设条件出现),消耗较大。

4. 测试三(红烧肉): 尝试“创造”成品,梦境混乱失败,结果失败,消耗巨大且伴随强烈副作用(剧烈头痛、虚弱)。

四条记录,三条成功,一条失败。成功的模式高度一致,失败的原因也显而易见。

林凡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了他总结出的核心规律:

· 规律一(实物原则): 能力作用对象必须是具体的、已存在的(或可被认知为存在的)实物。无法凭空创造物质或违背物理化学规律的“成品”。

· 规律二(获取逻辑): 梦境核心必须是 “获取”、“寻找”、“发现” 等基于现实逻辑的行为过程。不能是单纯的“希望出现”。

· 规律三(清晰度关联): 梦境越清晰、细节越丰富,成功率越高,结果越符合预期。

· 规律四(精神消耗): 使用能力必定消耗精神力。操作越复杂,偏离“现实基础”越远,消耗越大,甚至产生强烈副作用。

· 规律五(冷却恢复): 精神力可通过自然睡眠和休息恢复。

他看着这五条规律,心中豁然开朗。之前那种面对未知的惶恐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手握说明书般的踏实感。

十年前的林凡如果有现在的动力,恐怕就不是普普通通的程序员了,早已过上了精英白领的日子。

这个能力,更像是一个遵循特定规则的“现实编辑器”,而非无所不能的“许愿机”。它有自己的语法和词库,你不能胡编乱造,只能在规则内进行合理的“查询”与“调用”。

那么,接下来的方向就非常明确了:在规则范围内,最大化地利用能力解决生存问题。

直接变出钞票,风险太高,而且那“一万元”的来历至今让他心有疑虑,不敢轻易动用。变出食物,受限于“非创造”原则,目前看来行不通。

他的目光落在了“规律二”上——“获取”、“寻找”、“发现”……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

他不能变出做好的红烧肉,但他能不能……“找到”一些钱,或者“找到”一些可以轻易变现的、有价值的“实物”?

比如,像那支铅笔一样,某个他“知道”它应该在那里,只是暂时“找不到”的东西?

这个想法的风险远低于直接梦见钞票。它更符合“获取”的逻辑,也更隐蔽。

他决定进行一次新的测试,目标是——一枚他“记忆”中应该存在的旧版银元。

无论找得到,找不到都不会有进局子的危险,找到了也是曾经家里的老物件。

“银元”这并非空穴来风。他记得小时候在爷爷家见过一个老旧的木盒子,里面有些杂七杂八的老物件,好像就有几枚这种银元。

后来爷爷去世,老房子收拾东西,那个盒子不知所踪。家人当时找过,没找到,也就作罢了。

在他的认知里,这枚银元是“可能存在”于世界某个角落的“实物”。它符合“规律一”。而“寻找爷爷遗失的银元”,是一个完美的、符合“规律二”的梦境主题。

这个测试,将验证他能否“定位”那些他并未亲眼所见、但基于记忆和推理认为“可能存在”的物品。

他没有立刻入睡。他先是花了些时间,努力回忆那枚银元的细节:大小、颜色、上面模糊的人物图案。又在网上搜索了类似的老银元图片,加深印象。他甚至在脑海中构建了爷爷老屋的场景,想象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比如阁楼的破木箱夹层,或者旧衣柜的暗格里——找到它的画面。

准备工作做得比任何一次都要充分。

当感觉精神力恢复了大半,脑海中的场景也构建得足够清晰后,他才怀着一种探险般的心情,躺了下来,开始了又一次的主动入梦。

现在的林凡做梦早已不再是白日梦,每一个梦都是经验和财富的“提前显示化”。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