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春末夏初,校园里的栀子花开得正盛,空气里浮动着甜香。临床技能大赛的兴奋渐渐沉淀为日常学习的动力,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这周末开始,我们要进行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班会上,辅导员站在讲台前宣布,”今年学校组织了多个实践团队,有去社区医院见习的,有去山区义诊的,还有去药厂参观的。每个人都要选择参加一个项目。”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交头接耳地讨论着。

“姐,我们选哪个?”凌小小凑近楼小愉耳边低语,”我想去山区义诊,感觉能真正帮到需要帮助的人。”

楼小愉翻看着手中的实践项目介绍:”山区义诊确实很有意义,但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临床基础。我们才大一,能行吗?”

“有什么不行的?”凌小小信心满满,”我们不是刚拿了技能大赛的奖吗?量血压、测血糖这些基础操作都会了。”

下课后,她们去找辅导员咨询。

“老师,我们想报名山区义诊队,可以吗?”

辅导员看了看她们:”义诊队确实缺人,但要去的是很偏远的山区,条件比较艰苦。而且要求队员能独立完成基础体检和常见病初步筛查。你们确定要报名?”

两人对视一眼,坚定地点头。

“那好吧,”辅导员在名单上写下她们的名字,”周五晚上七点,在行政楼304教室开行前会,记得准时参加。”

周五晚上的行前会,教室里坐满了即将出发的队员。带队的是学校附属医院的王医生,一个四十多岁、经验丰富的内科医生。

“同学们,这次我们去的是武陵山区的一个乡,”王医生指着投影上的地图,”那里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我们的任务是在乡卫生院协助诊疗,并下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体检。”

他严肃地看着大家:”山区工作不同于学校,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大家一定要听从指挥,注意安全。”

接着,王医生开始分配任务。楼小愉和凌小小被分在了基础体检组,负责测量血压、心率等基础项目。

“太好了,”凌小小高兴地说,”这些我们都练过。”

会后,王医生特意叫住她们:”你们是叶教授的外甥女吧?她特意打电话来,让我多关照你们。”

楼小愉有些不好意思:”王老师,我们不需要特殊照顾,我们会认真完成工作的。”

王医生笑了:”叶教授也是这么说的。她只要求我像对待其他队员一样严格要求你们。好了,周末准备好个人物品,周一早上六点校门口集合。”

回到宿舍,她们开始收拾行李。

“听说山里晚上冷,得多带件外套。”陈曦一边帮她们整理一边说,”还要带驱蚊水,山区蚊子多。”

赵萌递过来一个小药盒:”这里面有感冒药、止泻药、创可贴,带着以防万一。”

周一清晨,天还没亮,队员们就在校门口集合了。大巴车缓缓驶出校园,向着武陵山区前进。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整整八个小时,终于在下午抵达了目的地。这是一个坐落在山坳里的小乡镇,四面环山,一条清澈的小溪穿镇而过。

乡卫生院的李院长早已等在门口:”欢迎欢迎!路上辛苦了吧?先安顿下来,吃个便饭。”

宿舍是卫生院的闲置病房改成的,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放下行李后,王医生召集大家开会。

“明天开始工作。早上在卫生院门诊协助,下午分组下乡。”他分配着任务,”小愉和小小,你们明天跟着我去村里给老人体检。”

第二天一早,卫生院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很多村民听说省城的医生来了,早早地就来等候。

楼小愉被安排在预检处,负责测量体温和血压。她紧张地调整着血压计,生怕出错。

第一位就诊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奶奶。楼小愉小心翼翼地为她绑好袖带,听着柯氏音的变化。

“奶奶,您的血压有点高,150/95。”她轻声告知。

老奶奶不以为意:”老了都这样,不碍事。”

“还是要按时吃药的,”楼小愉耐心解释,”高血压不控制很危险。”

一上午,她测量了五十多个病人的血压,手臂都酸了。凌小小在旁边负责登记,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中午休息时,王医生过来查看工作情况。

“怎么样?还适应吗?”

“比想象中忙,”凌小小揉着发酸的手腕,”但是很有成就感。”

下午,他们带着医疗器械,前往离乡镇最远的一个山村。山路崎岖,车子开不进去,只能步行。

“还要走多久啊?”凌小小喘着气问。

带路的村医笑着说:”快了,翻过这个山头就到。”

一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抵达了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庄。听说医生来了,村民们纷纷从家里出来。

楼小愉和凌小小被安排在一户人家的堂屋里为老人体检。第一个进来的是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步履蹒跚。

“爷爷,我给您量下血压。”楼小愉轻声说。

老爷爷听力不好,她不得不提高音量重复了好几遍。测量结果显示血压高达170/100,她立即向王医生报告。

王医生仔细询问了老爷爷的症状,调整了用药方案,并叮嘱村医定期随访。

接着进来的一位老奶奶情况更为复杂。她主诉头晕、乏力,测量血糖时,仪器显示数值异常偏高。

“奶奶,您今天早上吃饭了吗?”凌小小问。

“吃了碗面条,”老奶奶说,”最近总觉得口渴,喝水多,上厕所也多。”

王医生面色凝重:”可能是糖尿病。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

一下午,他们为三十多位老人做了体检,发现了很多健康问题: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很多老人因为交通不便,从未做过系统体检。

傍晚时分,他们准备返回。刚收拾好器械,一个村民急匆匆跑来:”医生,快去看看吧,刘大爷摔了一跤,头破了!”

王医生立即带着急救箱赶往现场。刘大爷坐在自家门槛上,额头鲜血直流。凌小小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血,脸色发白。

“小小,拿纱布和消毒液。”王医生冷静地吩咐。

楼小愉鼓起勇气上前协助。她看着王医生熟练地清创、止血、缝合,暗暗佩服他的沉着冷静。

“在临床上,遇到突发情况是常事,”王医生一边缝合一边说,”关键是保持冷静,按照规程处理。”

回到卫生院已是晚上八点。累了一天的队员们匆匆吃了晚饭,各自回房休息。

“今天真是累坏了,”凌小小瘫在床上,”但是学到了好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楼小愉在日记本上记录着今天的见闻:”今天见到了很多慢性病患者,他们因为缺乏健康意识和经济条件限制,往往等到病情严重才就医。作为医生,不仅要会治病,更要懂得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天下乡时,他们特意带去了健康宣传资料。在为村民体检的同时,耐心讲解疾病预防知识。

“大妈,您血压高,要少吃咸菜,多吃新鲜蔬菜。”

“大爷,您这膝盖是骨关节炎,平时要注意保暖,少爬山。”

村民们认真地听着,不时提问。看到他们渴望健康知识的眼神,楼小愉深深感受到了基层医疗工作的意义。

一周后,他们转战另一个村庄。这个村子更偏远,连村医都没有。

“这是我们乡最困难的村子,”李院长叹气,”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看病要走到乡里,很多老人走不动。”

在村小学的教室里,他们设立了临时诊所。前来就诊的村民排成了长队。

中午休息时,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站在门口。

“小朋友,有什么事吗?”凌小小温和地问。

小女孩不说话,只是伸出手臂,上面布满了红色的疹子。

楼小愉仔细检查了一下:”像是过敏性皮疹。你哪里不舒服?”

小女孩这才小声说:”痒…”

王医生开了抗过敏药,凌小小细心地在药盒上画了太阳和月亮,告诉小女孩早晚各服一次。

“谢谢姐姐。”小女孩终于露出了笑容。

下午,他们走访了几户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在一间昏暗的木屋里,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奶奶令他们印象深刻。

老奶奶已经卧床多年,患有严重的褥疮。王医生仔细检查后,教家属如何护理。

“要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楼小愉认真记录着护理要点。

临走时,老奶奶拉着她的手,含糊不清地说着感谢的话。虽然听不太懂,但那真挚的眼神让楼小愉深受触动。

两周的实践很快接近尾声。最后一天,乡卫生院为他们举行了简单的欢送会。

李院长动情地说:”感谢同学们这两周的辛勤工作。你们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健康理念。希望毕业后有机会再来我们这里工作。”

回程的大巴车上,队员们都很安静,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这两周的收获。

“想什么呢?”楼小愉问望着窗外出神的凌小小。

“我在想那位卧床的老奶奶,”凌小小说,”如果早一点有人教他们预防褥疮的知识,她就不会受这么多罪了。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传播健康知识,预防疾病的发生。”

楼小愉点头:”是啊,这也是二舅妈常说的:上医治未病。”

回到学校后,他们需要完成实践报告。四个女孩聚在宿舍里,热烈讨论着。

“我在社区医院见习,发现很多慢性病患者管理不规范。”陈曦说,”如果有个随访系统就好了。”

赵萌在药厂实践,关注的是药品质量问题:”有些偏远地区买的药质量不过关,这直接影响疗效。”

她们把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都写进了报告。楼小愉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基层医疗人才培养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报告交上去后,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学校的重视。教务处特意组织了一场实践成果分享会,邀请各实践团队代表发言。

楼小愉和凌小小被选为山区义诊队的代表。面对台下数百名师生,她们分享了在山区见到的真实情况和自己的思考。

“在偏远的山区,很多老人一辈子没做过体检,小病拖成大病…”凌小小的讲述引起了全场的关注。

楼小愉接着发言:”我们觉得,医学院应该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基层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可以组织更多健康教育公益活动。”

她们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会后,叶星辰特意来找她们。

“今天的发言很棒,”她欣慰地说,”看来这两周的实践让你们成长了不少。”

“二舅妈,我们看到了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楼小愉说,”很多偏远地区太缺医生了。”

叶星辰点头:”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鼓励学生多去基层实践。了解真实国情,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暑假剩下的时间,她们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学校。在叶星辰的建议下,她们开始学习更多临床技能。

“大二开始,你们要接触更多临床课程,”叶星辰说,”提前做好准备没有坏处。”

她们在实训中心练习静脉穿刺、导尿、换药等基础操作。刚开始总是笨手笨脚,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渐渐掌握了要领。

“不错,手法越来越熟练了。”实训老师夸奖道,”特别是小愉,很有当外科医生的潜质。”

凌小小则在沟通方面表现出色。她善于安抚紧张的患者,解释医学术语时总能找到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小小很适合当儿科医生,”陈曦评价,”小朋友都很喜欢你。”

八月底的一个周末,叶星辰和楼玺又来学校看她们。这次,他们还带来了一个惊喜——楼辰懿。

“三姨!小姨!”小男孩兴奋地扑过来。

“辰懿!你怎么来了?”凌小小惊喜地抱起他。

“放暑假了,非要来看你们。”楼玺笑着说,”在家天天念叨三姨小姨。”

他们一起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园。楼辰懿在草地上奔跑,不时跑回来告诉姨姨们他的新发现。

“三姨,你看那个蝴蝶!”

“小姨,蚂蚁在搬东西!”

看着快乐的外甥,楼小愉突然想起山区那些留守儿童。她跟叶星辰说起这个观察。

“很多留守老人和儿童缺乏健康关怀。我们在想,能不能组织一个志愿服务队,定期去偏远地区开展健康服务?”

叶星辰赞许地看着她:”这个想法很好。需要帮助的话,我可以帮你们联系相关机构。”

楼玺也支持:”如果需要车辆或物资,我也可以帮忙。”

新学期开始,大二的课程果然更加紧张。《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接踵而至,实验课也更多了。

《诊断学》的第一堂课,教授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从今天开始,你们要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采集病史,如何进行体格检查。”教授严肃地说,”这些都是临床基本功,关系到你们将来能否做出正确诊断。”

他们开始学习问诊技巧,在模拟诊室里与标准化病人互动。

“同学,你刚才问诊时,一直低着头记录,没有与患者进行眼神交流。”老师点评道,”这会让患者感觉你不关心他。”

凌小小在问诊时表现得很好,她总是能自然地与”患者”交谈,获取重要信息。

“小小很有亲和力,”老师表扬道,”患者愿意向你倾诉。”

楼小愉则在体格检查方面表现突出。她手法规范,检查全面,很少遗漏项目。

“小愉检查得很细致,”老师说,”这能帮助发现细微的体征。”

在学习之余,她们开始筹备健康志愿服务队。在叶星辰的帮助下,她们联系上了市红十字会,获得了支持。

“我们计划每月去一个偏远村庄,开展健康体检和义诊。”楼小愉在第一次筹备会上说,”需要招募有临床基础的志愿者。”

消息一出,很多同学报名参加。张宇学长也来了:”这个活动很有意义,算我一个。”

陈曦和赵萌自然也加入了。陈曦负责儿科健康检查,赵萌负责公共卫生宣传。

志愿服务队的第一次活动选在了离市区两个小时车程的一个山村。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准备更加充分。

他们带去了血压计、血糖仪、便携式心电图机等设备,还有各种常用药品和健康宣传资料。

村里的欢迎程度超出预期。不仅本村村民,连邻村的村民也闻讯赶来。

“医生,帮我看看这药吃得对不对?”

“医生,我这胸口老是闷,是怎么回事?”

志愿者们忙得不可开交,但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活动中,楼小愉注意到一个特殊情况。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反复咳嗽已经半年多了,在村卫生院看了好几次都不见好转。

她仔细听诊,发现男孩肺部有细微的啰音。

“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她问男孩的母亲。

“半年多了,时好时坏。”母亲愁容满面,”在卫生院当感冒治,总是不除根。”

楼小愉请张宇学长过来会诊。张宇详细询问病史后,怀疑可能是过敏性哮喘。

“建议去市里医院做个肺功能检查,”张宇说,”如果是哮喘,需要规范治疗。”

他详细写下了就医建议和注意事项,还留下了联系方式。

“太感谢了!”男孩母亲连声道谢,”我们下周就去市里检查。”

回程的路上,大家虽然疲惫,但心情都很激动。

“今天那个小男孩,如果不是我们发现了异常,可能还要被误诊很久。”凌小小说。

“这就是我们做志愿服务的意义。”张宇说,”很多时候,偏远地区的患者缺的不是药,而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向。”

活动结束后,他们认真整理了这次服务的资料,包括接诊人数、发现的健康问题、转诊建议等。这些资料不仅是对工作的总结,也为今后的活动提供了参考。

随着志愿服务队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为了确保服务质量,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志愿者培训计划。

“不是医学专业的同学也可以参加,”楼小愉在招新会上说,”我们可以安排他们在登记、引导、发放宣传资料等岗位。”

大二的学习生活就在这样忙碌而充实的状态下继续着。白天上课、做实验,周末要么在实训中心练习技能,要么组织或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十月份,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医学文化周。今年的主题是”医者仁心”,志愿服务队受邀在开幕式上分享他们的故事。

楼小愉和凌小小再次站在了报告厅的讲台上。这次,她们更加从容自信。

“…在偏远的山村,我们看到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也看到了村民们对健康知识的渴望。”楼小愉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师生。

凌小小分享了几个志愿服务中的感人故事,包括那个被怀疑患有哮喘的小男孩的最新消息:”后来我们得知,那个男孩确诊为过敏性哮喘,经过规范治疗,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上学了。”

演讲结束后,校长亲自为志愿服务队授旗,肯定了他们的工作。

“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校长说,”希望你们继续坚持下去,把爱心和专业知识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受到鼓舞,志愿服务队计划开展更多活动。他们与市红十字会合作,启动了”乡村健康小屋”项目,计划在偏远村庄建立固定的健康服务点。

“健康小屋可以存放基础药品和医疗器械,志愿者定期前往服务。”楼小愉在项目策划会上说,”还可以培训村医,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

这个项目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一家医药企业捐赠了药品和设备,一家运输公司承诺免费运送物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她们遇到了各种困难:选址问题、村医培训、物资管理…但每当想要放弃时,想起山区村民期盼的眼神,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十一月底,第一个”乡村健康小屋”在一个偏远的苗族村落揭牌。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看着欢庆的场面,楼小愉感慨万千。她想起一年前刚入学的自己,那时对医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她深深体会到,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医心。

回学校的路上,她默默立下誓言:无论将来选择哪个专业方向,都不会忘记基层群众的需求,都不会背离学医的初心。

车窗外,夕阳西下,远山如黛。前方的道路还很长,但她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年纪,她与医学的缘分,才刚刚开始。而这段青春与医学交织的旅程,必将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