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皇后区的安全屋藏在一栋废弃的纺织厂地下。

陈墨将恒温箱放在操作台上,幽蓝的灯光透过玻璃,照亮了里面两袋密封完好的NZT-48。每袋四百颗,共计八百片蓝色药片在惰性气体中静静悬浮,像沉在深海里的星群。他用特制的精密天平称出一片的重量——0.32克,误差不超过0.001克。

“每日上限0.5片。”他在实验日志上写下这行字,笔尖划过特制纸张的声音在密闭空间里格外清晰。旁边的电子秤上,半片NZT正散发着微弱的荧光,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每日剂量。

穿越到这个世界的第七天,他已经摸清了NZT的“脾气”。0.25片能让思维效率提升三倍,维持八小时;0.5片可激发全脑潜能,持续十二小时,但之后会伴随轻微的眩晕;超过1片,虽然能获得短暂的“超算”状态,却会导致神经突触异常放电——那是透支生命的征兆。

两袋八百片,按每日0.5片计算,正好可以支撑两年八个月。这是他为自己划定的安全线,足够他完成初步的知识积累和资源储备。

陈墨将半片NZT溶于蒸馏水中,液体瞬间变成剔透的宝蓝色。他仰头饮下,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时,大脑皮层像被点燃的导火线,从枕叶到额叶,亿万神经元突触次第亮起。

操作台上的三台显示器同时亮起,左侧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实时数据流,中间是加密暗网的通信协议代码,右侧是《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的电子版本。在NZT的加持下,这些原本需要分时段处理的信息,此刻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三维网络。

“词汇量:12730。目标:三个月内突破5万。”他盯着右侧屏幕,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将陌生词汇按词根分类存档。不同于机械记忆,NZT让他能瞬间理解词语的词源演变、语境差异,甚至能通过对比十九世纪英国小说与当代街头俚语的用法,逆向推导出语言进化的规律。

三小时后,他关掉词典页面,屏幕上显示的词汇掌握量已经跳到了18942。中间的暗网界面此时正弹出一行乱码,陈墨扫了一眼,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串回复。这是他用三天时间破解的暗网节点通信协议,此刻正在与一个代号“幽灵”的黑客团体进行技术交换——他用一套自主编写的防火墙算法,换来了关于NZT地下流通渠道的加密数据包。

“华尔街的高频交易系统有七个安全漏洞,其中三个来自陈旧的TCP/IP协议栈。”左侧的股票界面突然跳出一条异常波动曲线,陈墨的目光瞬间锁定那支名为“环球生物科技”的股票。在常人看来只是随机的涨跌,在他眼中却是清晰的操盘痕迹——某家机构正在通过虚假挂单制造交易活跃的假象,意图拉高出货。

他切换到自己的交易账户,账户余额已经从最初的五十万美元飙升到三百二十万。这不是靠运气,而是NZT赋予的“数据透视”能力——他能在0.1秒内分析出十支股票的资金流向、成交量异动、甚至操盘手的心理波动周期,然后用高频交易程序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

“建立对冲仓位,做空环球生物。”他对着语音助手下令,系统立刻执行指令。屏幕上的数字开始跳动,每一次微小的下跌都在为他积累财富。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纺织厂的破损天窗照进地下实验室时,陈墨关掉了所有显示器。十二小时的高效运转后,每日剂量的NZT效果刚好消退,他没有感到疲惫,只有一种思维高速运转后的通透感。

实验日志上又多了几行记录:

– 英语词汇量:21056(完成今日目标)

– 暗网信息:获取NZT分销商“九头蛇”东欧仓库坐标

– 股票收益:+47.3万美元(总资金:367.3万)

– 身体数据:心率62次/分,血压118/72mmHg,神经递质水平正常

他走到墙边的健身区,开始进行一小时的体能训练。俯卧撑、引体向上、负重深蹲,每个动作都精准控制在肌肉纤维的耐受阈值内。NZT能强化大脑,却无法改变肉身的局限,他很清楚,想要在这个世界长久立足,一副健康的身体和对药物的绝对掌控同样重要。

第五章 暗网追踪,资本布局

布鲁克林区的一间废弃仓库里,鼠标点击声此起彼伏。

陈墨坐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前,脸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纳米级伪装面具——这是他用暗网购买的材料自制的,能改变面部轮廓和肤色,让监控摄像头无法识别。此刻,他的身份是“夜枭”,一个在暗网小有名气的自由黑客。

屏幕上,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图谱正在缓慢旋转,每个节点都代表着一个NZT的流通环节。最外围是像弗恩这样的街头小贩,中间层是“九头蛇”这样的区域分销商,而图谱中心,一个模糊的代号“普罗米修斯”正散发着红色的危险信号。

“找到了。”陈墨的指尖停在一个位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节点上。这个节点的IP地址每十分钟更换一次,却在数据包的TTL字段里留下了0.003秒的延迟特征——这是大型制药厂内部网络的典型特征。

他将这个发现与从“幽灵”那里换来的数据包交叉比对,很快锁定了目标:“永恒生物制药公司”。这家表面上生产普通抗生素的公司,其罗马尼亚分厂的用电量是同规模工厂的三倍,且夜间有大量加密数据流向瑞士的一家匿名信托基金。

“NZT的生产基地,大概率就在这里。”陈墨在虚拟地图上标记出工厂的位置,旁边自动弹出该公司的股权结构图谱。最大股东是瑞士信托,占比47%;其次是几个华尔街的投资机构,合计持有33%;剩余20%为公司管理层持股。

想要收购这家公司,至少需要撬动超过市值五亿美元的资金。而他现在的账户余额,刚刚突破五百万美元。

“需要一个支点。”陈墨打开股票交易软件,目光扫过那些被资本热炒的科技股。NZT让他看到了常人忽略的关联——永恒生物的抗生素原料供应商,是一家名为“阿尔法化工”的上市公司,而这家公司的股价,正因为一项失败的临床试验而暴跌。

但陈墨通过分析其内部财报发现,阿尔法化工的失败试验只是个幌子,他们真正的利润增长点,是为永恒生物供应NZT合成所需的一种特殊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的专利,被隐藏在数十项无关专利的掩护之下。

“就是它了。”他嘴角微扬,开始执行计划。第一步,用五百万美元在跌停板上悄悄吸纳阿尔法化工的股票;第二步,编写一套算法,模拟出机构资金抄底的假象,吸引散户跟风;第三步,当股价回升15%时,通过离岸账户将一半股票质押给银行,换取低息贷款;最后,用贷款继续增持,直到成为公司的前十大股东。

整个过程需要精准控制市场情绪,既要避免引起监管层注意,又要在永恒生物察觉前完成布局。这就像在钢丝上跳舞,而NZT是他手中的平衡杆。

三天后,阿尔法化工的股价果然如他所料上涨了17%。陈墨的账户里,股票市值已经达到七百八十万美元,质押贷款也顺利到账四百万。他没有停下脚步,又用这笔钱收购了一家小型生物检测实验室——他需要自己的研发基地,为日后破解NZT无副作用配方做准备。

实验室的负责人是个名叫伊莲娜的俄罗斯裔女博士,因质疑永恒生物的数据造假而被解雇。陈墨找到她时,她正对着一堆实验数据发愁。

“我可以给你最好的设备,让你继续研究,条件是,你的研究成果归我所有。”陈墨开门见山,将一份合同推到她面前。

伊莲娜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东方男人,眼神里充满怀疑,直到陈墨指出她实验报告里三个隐藏的逻辑漏洞,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这些方案精准到让她心惊——那是她苦思冥想了三个月都没解决的难题。

“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知道永恒生物在隐瞒什么。”陈墨的目光落在她身后的色谱分析仪上,“比如,他们生产的‘广谱抗生素’里,有一种未知成分的保留时间是3.72分钟,正好与NZT的特征峰吻合。”

伊莲娜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第六章 语言破壁,初遇主角

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咖啡馆,午后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木质地板上。

陈墨翻看着《纽约时报》的财经版,报纸上的英文标题在他眼中已经和母语无异。经过两个月的强化学习,他的词汇量突破了6万,不仅能流畅阅读专业期刊,还能听懂布鲁克林区黑人俚语与华尔街精英的金融黑话之间的细微差别。

“两杯拿铁,谢谢。”他用纯正的纽约口音对侍者说,连尾音的上扬幅度都经过了精确模仿。这是NZT带来的另一个好处——能瞬间解析语音频率、口腔共鸣方式,然后通过调整声带振动,完美复制任何口音。

邻桌的交谈声飘了过来,一个带着焦虑的男声正在抱怨:“……稿子又被退回来了,他们说我的故事缺乏逻辑……”

陈墨的目光不经意扫过,心脏却微微一缩。那个穿着格子衬衫、头发凌乱的男人,正是《永无止境》的主角——艾迪·莫拉。

按照原剧情,艾迪现在应该已经从弗恩那里拿到了NZT,但因为他的介入,弗恩提前失踪,艾迪的命运轨迹似乎出现了偏差。眼前的艾迪,依然是那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潦倒作家,眼神里的迷茫比电影里更深。

“需要帮忙吗?”陈墨端着咖啡走过去,在艾迪对面坐下。

艾迪警惕地抬头:“你是谁?”

“一个对故事感兴趣的人。”陈墨微笑着说,“我刚才听到你说稿子被退了,或许我能提供一些思路。”

接下来的一小时里,陈墨听完了艾迪那个关于“时间旅行者困在平行宇宙”的故事构想。平心而论,这个创意很新颖,但艾迪的叙述混乱,逻辑漏洞百出。

“问题出在三个地方。”陈墨拿起桌上的纸巾,用笔在上面画出故事的时间线,“第一,主角穿越的动机不够强烈;第二,平行宇宙的物理规则没有自洽性;第三,反派的行为逻辑与他的身份矛盾。”

他的分析精准而犀利,每指出一个漏洞,都同时给出三个解决方案。在NZT的加持下,他能瞬间构建出十几个故事分支,并推导出每个分支的情感张力和逻辑闭环。

艾迪的眼睛越睁越大,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生怕漏掉一个字。当陈墨讲完最后一个改进方案时,他激动地站起来:“天哪,这才是我想要的故事!你……你到底是谁?”

“杰森·科尔,一个投资人。”陈墨递过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他刚注册的投资公司名称,“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投资把这个故事改成电影。”

艾迪接过名片,手指微微颤抖。他能感觉到,眼前这个男人身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那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绝对掌控力。

“为什么帮我?”

“因为我看好你的潜力。”陈墨的目光坦诚,“而且,我相信我们未来会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他没有告诉艾迪NZT的存在。现在的艾迪,还没有做好接受那枚蓝色药片的准备。强行干预,只会重蹈电影里的覆辙。他要做的,是在合适的时机,引导艾迪走上一条更安全的道路——或许,当他研发出无副作用的NZT时,就是最好的时机。

离开咖啡馆时,陈墨回头看了一眼。艾迪正对着那张纸巾上的时间线发呆,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光芒。他知道,即使没有NZT,艾迪的天赋也终会被激发,只是时间问题。

而他的时间,正以一种可控而高效的方式,流向那个既定的目标——掌控NZT的生产,破解它的秘密,然后,带着这份“智慧”,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第七章 实验室突破,资金雪球

皇后区的地下实验室里,色谱分析仪发出轻微的蜂鸣。

伊莲娜盯着屏幕上的峰值图谱,激动得声音发颤:“找到了!就是这个!在3.72分钟的位置,有一个未知成分的峰值,和你描述的NZT特征完全吻合!”

陈墨站在旁边,脸上没有太多表情。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从永恒生物生产的“抗生素”里提取出了NZT的代谢物。虽然只是降解后的残留成分,但足以通过逆向工程,推导其核心分子结构。

“将数据输入分子建模软件。”他下令道。

屏幕上,一个复杂的三维分子模型开始旋转。核心是一个由碳、氢、氮组成的六元环,周围缠绕着硅基侧链,最外层是几个由超重元素构成的“能量锚点”——正是这些锚点,能强行激活大脑神经元的超同步放电。

“副作用的根源在这里。”陈墨的手指点在模型的一个侧链上,“这个含氟基团会破坏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导致细胞能量代谢紊乱。”

想要消除副作用,就必须替换这个含氟基团,同时保证分子的整体活性。这需要找到一种既能稳定六元环结构,又不影响能量锚点功能的替代基团。

“筛选数据库里所有已知的官能团,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陈墨打开超级计算机的控制界面,将任务提交上去。预计需要七十二小时才能完成初步筛选,但这已经比常规研究快了十倍。

与此同时,他的股票账户余额突破了两千万美元。阿尔法化工的股价持续上涨,因为他通过匿名渠道,向几家投资机构透露了该公司为“神秘大客户”供应特殊原料的消息——既没有撒谎,又制造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该进行下一步了。”陈墨看着屏幕上的股权结构图,阿尔法化工的前十大股东里,他的匿名账户已经排到了第五位。接下来,他需要联合其他中小股东,在即将到来的股东大会上,争取一个董事席位。

这不仅能让他更深入地了解阿尔法化工与永恒生物的合作细节,还能为日后收购永恒生物埋下伏笔。资本的游戏,从来都是环环相扣。

他打开加密通讯器,给伊莲娜发送了一条信息:“准备一份关于‘新型神经调节剂’的初步研究报告,不用提NZT,只说发现了一种能提升大脑活跃度的化合物前体。”

这份报告将成为他在股东大会上的“武器”,既能展示实验室的研究价值,又能进一步推高阿尔法化工的股价,吸引更多资本关注。

窗外的夜色渐深,地下实验室里却灯火通明。陈墨看着分子模型在屏幕上缓缓旋转,眼神里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两年的时间,八百片NZT,足够他走完这条路了。从控制剂量到积累知识,从赚取资本到布局研发,每一步都在他的计算之中。

而那个无副作用的NZT配方,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

第八章 股东博弈,信息陷阱

阿尔法化工的股东大会在曼哈顿的一栋写字楼里举行。

陈墨穿着定制西装,坐在会场的后排。他没有选择前排的股东席位,而是以“杰森·科尔”的身份,作为小股东代表出席——保持低调,是他现阶段的策略。

主席台上,公司CEO正在唾沫横飞地描绘着未来的发展蓝图,台下的机构股东们大多面无表情。陈墨知道,这些人关心的不是蓝图,而是利润。

轮到股东提问环节时,陈墨举起了手。

“我想请问CEO先生,”他的声音清晰地传遍会场,“公司最近三个月的神秘订单,占总营收的37%,但财报里却没有披露客户信息。作为股东,我们有权利知道,这笔订单的可持续性如何?”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这个问题直击要害,连那些昏昏欲睡的机构股东也坐直了身体。

CEO的脸色有些难看,含糊其辞地说:“这涉及商业机密,不方便透露。但我可以保证,这笔订单非常稳定。”

“稳定到什么程度?”陈墨步步紧逼,“是像永恒生物制药公司那样稳定吗?据我所知,他们罗马尼亚分厂的催化剂采购量,与我们的神秘订单量完全吻合。”

他抛出的信息像一颗炸弹,会场里立刻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永恒生物虽然表面上只是家普通药企,但在资本圈里,一直有关于他们涉及“特殊业务”的传闻。

CEO的额头渗出了冷汗,刚想反驳,却被一个苍老的声音打断:“年轻人,你有证据吗?”

说话的是持有公司15%股份的大股东,威廉姆斯老头。他看着陈墨的眼神里,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兴趣。

“证据在我的实验室里。”陈墨微微一笑,“我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神经调节剂,其前体合成需要的催化剂,与我们供应给永恒生物的完全一致。如果各位有兴趣,我可以邀请大家参观我的实验室,看看这种调节剂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他没有直接证明订单与永恒生物有关,而是通过“神经调节剂”这个诱饵,将股东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在NZT的计算中,这是引导舆论的最佳方式——与其证明事实,不如创造新的预期。

股东大会结束后,威廉姆斯老头主动找到了陈墨。

“你的实验室,什么时候可以参观?”

“随时。”陈墨递过一张邀请函,“明天上午十点。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