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张将军深夜前来,可是有要事面圣?”

“正是。有十万火急之事需立即禀报陛下,速去通报!”

“卑职遵命!”

守卫见张光甲胄染血、衣衫凌乱,分明刚经历恶战,顿时意识到事态严重。

能让一位正四品武将在这神都城内兵戎相见,绝非寻常之事。

他不敢耽搁,立即入宫禀报……

女皇听闻张光求见,当即传召。

张光面见武则天,将今夜遇袭经过详尽奏报。

“什么?你们今夜竟遭袭击?何人如此胆大妄为!”

武则天勃然大怒。她万万没想到,竟有人如此胆大包天,敢在京城与皇家卫队正面冲突,这分明是没把她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陛下息怒,为这等宵小之辈气坏龙体不值当。”

“末将虽不知袭击者身份,但匪首身着黑衣、面覆面具,自称’蝮蛇’。末将无能,让他逃脱了,不过我们生擒了一人,或可审问出线索。”

“张光不必自责,你已尽力。那俘虏现在何处?”

“臣已命人暂时就地看管,等候陛下派人接管。”

“好,我这就让肖清芳前去押解,严加审讯。朕倒要看看,他能嘴硬到几时!”

张光完全理解天子的震怒。

不过若交由肖清芳经手,此事恐怕难有结果。

“陛下,翌阳郡主该如何安置?末将已派人护送她回亲王府。是否要加派人手,再送郡主前往使团驻地?”

“你做得对。刚经历此事,确实不宜立即前往驿站。”

“张光,你对今夜袭击有何看法?”

武则天终究是能登临帝位的女子,发泄怒火后很快平复心绪,转而征询张光的见解。

张光自然不便直言,但应付起来倒也从容。

“回陛下,依末将之见,此事应是反对两国和议之人所为。他们刺杀郡主意在破坏和亲,阻挠议和。估计是敌国主战势力派来的 ** ,而且绝不会善罢甘休!”

“此话怎讲?”

“末将预感,贼人很可能要对使团下手。建议增派兵力保护使团,以防万一!”

张光所言不虚,幕后确实有敌国主战势力参与。这番分析合情合理,连武则天都有些动摇。

正当她斟酌决策时,虎敬晖突然求见……

虎敬晖身为千牛卫中郎将,职责便是护卫皇帝安全,因此无需通报便可直入内殿。

武则天见他匆匆而来,问道:”敬晖,何事如此惊慌?”

虎敬晖正要禀报土窑失火一事,余光瞥见张光在场,当即改口道:”没想到张将军也在此处,真是巧遇。”

武则天未解其意,追问道:”究竟发生何事?为何吞吞吐吐?”

虎敬晖只得回禀:”陛下,土窑失火了。”

武则天闻言顿时色变。张光好奇询问:”什么土窑?”却无人应答。

武则天强作镇定道:”张光今夜辛苦,先回府歇息吧。”

张光还想再问先前所奏之事,武则天已不容置疑地摆手:”此事朕会另派人处置。”

张光只得领命告退。因武则天不愿让他知晓刘金之事,他便这般被打发回府。

不久后,李大牛回府禀报,说有位大将军率兵接走了翌阳郡主,所有亲兵与千牛卫都已解散归家。

另一头的凶案现场想必情形相仿,已被肖清芳麾下的内卫全盘接管。

不过这些纷扰都与他毫不相干,他径直回房安歇,直睡到日上三竿。

甚至以昨日激战损耗过甚为由告假整日,连例行点卯都未曾出席。

假使团一行仍按原定计划,于清晨时分伴着翌阳郡主启程返回 ** 。

则 ** 帝却派遣五千精兵沿途护送,以保万全。

当张光得知领军将领竟是桓斌时,便知蛇灵此番必将再度得手。

日暮时分,甘南道呈来的六百里加急军报终抵神都。

武则天阅罢奏报大为震骇,当即遣人追回假使团。

然为时已晚,假使团早已遁去无踪。

深夜桓斌入宫请罪,称营中突发大火,假使团成员多趁乱脱逃,翌阳郡主亦下落不明,疑遭掳掠。专司护卫郡主的卫队全员遇害。

虽擒获少数未及遁走的使团成员,然众人皆吞毒自尽,未获半分情报。

桓斌负荆请罪,自陈罪该万死。

因其请罪态度恳切,加之素为武皇麾下爱将,最终从轻发落。

仅作降级处置,罚俸一年,此事便算揭过。

朝堂已被蛇灵渗透至此,武媚娘竟仍能稳坐龙椅,不知是蛇灵行事过于谨慎,还是武皇另藏制胜秘器,令其不敢妄动?

当夜为商议假使团变故,尤始毕可汗殒命大周之事,武皇召集群臣朝议。

连张光这般曾与歹徒交手的中层将领亦蒙传召,着实令其倍感殊荣。

然众臣争论整晚,仍未商定应对之策。

更有大臣干脆主张先发制人,直接发兵剿灭 ** 。

最终,在张柬之的坚持下,朝廷决定同时采取两项措施:派遣军队前往边境加强防御,并选派能臣彻查此案,力求给吉利可汗一个合理的交代。

随后,武则天决定重新启用狄仁杰,命他负责调查此案。

而真使团唯一的幸存者李元芳,仍被通缉在案。

张光原想为他辩解几句,但转念一想,李元芳终究未遭不测,便未多言。

因此,整场朝会中,张光始终未发一言。

或许武则天觉得让他这样陪坐不妥,最终下令任命他为宣旨钦差,前往彭泽县接狄仁杰返回神都。张光本就是彭泽县人,正好顺道回乡探望。

对于这个能接近狄仁杰的差事,张光自然乐意接受。

但他以途中可能遇袭为由,请求多带些人手同行——毕竟歹徒连在神都与皇家卫队火拼都敢,劫杀钦差也不是不可能。

武则天认为有理,便命张光率领二百余名千牛卫同行,并为他们配齐马匹。

稍作准备后,张光于次日清晨启程……

张光日夜兼程,仅用六日便抵达彭泽县。这段路程长达一两千里,每日需行两三百里,常人难以承受。

由于随行二百余人人数众多,沿途驿站无法提供足够的替换马匹,途中不得不数次停下休整。否则即便人能支撑,马匹也吃不消。

为保安全,张光还携带了大量武器装备,进一步拖慢了行程。

古代所谓六百里、八百里加急塘报,实际每日最多能行五百里,且需路况良好。若道路崎岖破损,速度还会更慢。

这六天里,张光一边赶路,一边反复思忖假使团一案。他不仅回顾案情细节,更在思索自己到来所引发的变化。

仔细想来,武则天似乎确实对李唐宗室并无好感。

依照常例,和亲的宗室女子通常会被封为公主。例如后来前往和亲的武元敏,她本是南平郡王之女,仅被封为郡主,因和亲才得公主封号。

然而武则天并未将李青霞封为公主。若非吉利可汗未加计较,仅此一点便可视为对朝廷的轻慢,甚至可能引发战事。毕竟他国和亲皆遣公主,唯独 ** 仅得郡主,岂非轻视之意?

从这些细节推测,武则天后来迟迟未废太子李显,恐怕更多是出于政治妥协的考量。

除此之外,张光更在意桓斌如何放走假使团。他麾下五千精兵不可能全是蛇灵成员,至多安插一两百人,按理应当会留下蛛丝马迹。

但此事随着武则天对桓斌的处置已毕,再难深究。

以蛇灵的行事作风,即便追查恐怕也只能找到些替罪羔羊,且多半已是死无对证。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张光真正在意的是,这是否意味着这个世界存在自我修正机制,会将偏离主线的事件拉回正轨?

待张光抵达彭泽县时,已想好如何向狄仁杰陈述案情。

因行程稍缓,狄仁杰并未外出查案,直接在县衙接旨。

公事公办,见面首要仍是宣旨。

其实张光也不愿见狄仁杰跪接圣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来抗拒跪礼的他,更不愿看这位令人敬重的老者屈膝。

奈何身为钦差,必要的规矩不可废。

若省去礼节,被有心人知晓,难免遭人参劾目无君上。

“张光,想不到你真能夺得武状元,老夫当初果然没看错人。”

“国老过誉了,不过是侥幸罢了。”

“张光,你这过分自谦的毛病怎么总也改不掉?不过这次朝廷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竟如此紧急召我回京,还让你带了这么多士兵过来?”

圣旨中并未详细说明假使团一事,狄大人寒暄几句后便直入主题。

张光闻言,便将事先整理好的情报全盘托出,向狄大人详细汇报了目前掌握的假使团案件进展。

听完案情始末,狄大人勃然大怒,厉声痛斥那些为一己私利竟置两国百姓安危于不顾的卑鄙之徒。若非张光及时劝阻,他们当日便要启程返回神都。

实在是因为张光率领部下连日奔波,人马俱疲。

最终决定让众人提前用膳,饭后立即歇息。

经过整夜休整,次日清晨出发也来得及。

虽说案情紧急,但如此大案侦办本就不差这几日。况且安全至上,若因急于赶路导致部队战力大损,反倒得不偿失。

按说张光本该返乡省亲,光耀门楣。

但因时间紧迫,最终未能成行,只派大牛代他回乡探望,效仿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的典故。特意嘱咐大牛可在家多住两日,反正他独自一人,后续追上队伍即可。

经过整夜休整,张光麾下的千牛卫们个个精神焕发。

返程途中因狄大人年事已高,不宜骑马长途跋涉——否则莫说回京查案,只怕途中便要支撑不住——只得改乘马车。

这样一来,返程速度自然不似来时那般急促,千牛卫们也能稍作喘息,更好地保持战斗力。

沿途平安,经过七日奔波,张光与狄大人一行终将抵达虎牢关。(注:电视剧中设为绛帐县,但彼时是前往长安。武则天称帝后多在神都理政,故此处作了调整。)

这不仅意味着神都近在眼前,更预示着李元芳即将登场……

提及李元芳,在追随狄仁杰之前,他的命运可谓坎坷多舛。

他原本只是一名府兵,凭着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升任从五品下的甘南道游击将军。

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对年仅二十四岁、毫无背景的李元芳来说,已属不易。

自然,与身为武状元的张光相比,仍是远远不及。

也许是因为他的才能受到赏识,又或许仅仅由于他会说某种语言,最终他被甘南道行军大总管任命为某使团的卫队长。

按理说,这是一件轻松立功的美差,只需将使团平安护送至神都,便可记上一功。

不幸的是,李元芳带队在石河川夜宿时,竟遭到大批敌人的突袭,除他之外,所有人皆已丧命。

若只是其他人死去,或许还有转圜余地,但始毕可汗一死,即便李元芳未被嫁祸,也必因失职而受严惩!

届时丢官尚是小事,更可能被皇帝处以极刑,以向好吉利可汗交代。

事已至此,李元芳只能接受现实,准备赶往附近城镇,上报石河川发生的重大变故。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