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江承轩顿了顿,一字一句的强调道:“但在下心中清楚。”

“能为边塞百姓撑腰,能震慑蒙古鞑虏,能为在下报仇雪恨的,唯有王爷您!”

“建文帝身边的腐儒,只知用仁义道德空谈治国,哪里懂得边疆的疾苦?”

“让他们去讨伐蒙古,无异于纸上谈兵。”

“在下的血仇,在蒙古,不在燕王府。”

江承轩目光灼灼的看着朱棣。

“建文帝于我,不过是给了一份俸禄之恩。”

“而王爷您戍守边疆,庇护百姓。”

“这份恩情,才是真正的大恩!”

“所以,即便曾受建文帝之命,在下也甘愿背弃他,投靠王爷麾下。”

“只求能随军出征,亲手报仇雪恨!”

听完这番话,朱棣狠狠吸了一口气,眼中满是动容与敬佩。

“江先生此番肺腑之言,着实令人动容!”

“真乃忠义无双之士!”

这番话,江承轩说得情真意切。

哪怕朱棣只信三分,于他而言也足够了。

他心里清楚,与朱棣相识不过数日。

要让这位多疑的燕王百分之百信任,纯属天方夜谭。

朱棣真正能托付性命的,从来都是他的儿子们。

以及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十几年的老将。

那是过命的交情,绝非几句肺腑之言就能替代。

朱棣肯主动暴露装疯的真相,已经是冒了天大的风险。

倒也足以说明,他对自己已有了初步的信任。

这份信任或许比不上心腹亲眷,却已是难能可贵。

要知道,一旦装疯之事败露。

朱允炆定会立刻派兵围剿,燕王府将万劫不复。

书房内,烛光摇曳。

朱棣接过江承轩递来的火炮铳车设计图。

目光刚落在图纸上,就露出了满脸诧异。

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记,看得他一头雾水。

“先生,这草图上的零件标注。”

“还有这些奇怪的记号,究竟是何意?”

朱棣指着图纸,眼中闪烁着好奇:“还请先生为本王解惑。”

江承轩微微一笑:“王爷可知《营造法式》一书?”

朱棣皱起眉头,仔细回想了片刻,而后摇头。

“未曾听闻,此书是何来历?”

“这《营造法式》,是北宋将作监李诫奉皇帝之命编修的典籍。”

江承轩解释道。

朱棣眼睛一亮:“莫非是专门记载火炮设计的兵书?”

“非也。”

江承轩轻轻摇头:“北宋建国百余年,大兴土木。”

“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从未停歇。”

“造型越来越豪华精美,但负责工程的官吏却贪污成风。”

“致使国库不堪重负。”

“那此书的作用是?”

朱棣愣了愣。

“正因如此,北宋朝廷才决定制定统一标准。”

江承轩继续解释道:“这本书就是为了明确建筑的等级制度、艺术形式。”

“更重要的是制定严格的料例功限,规范材料使用和施工定额。”

“以此杜绝贪污盗窃之风。”

朱棣眼中疑惑更浓了几分:“这分明是关于建筑的典籍。”

“与先生手中的火器设计图,似乎并无关联?”

“王爷,虽然术业有专攻,但道理是相通的。”

江承轩笑着引经据典:“《营造法式》中有言——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这里的材,指的是标准材。”

“其比例关系是木建筑施工的核心。”

“一座建筑就算有成百上千个部件,形状、大小各异。”

“但都遵循统一的标准材比例,彼此可以适配。”

说话间,江承轩手指设计图。

“下官设计的这火炮铳车,亦是如此。”

“整辆车共一百三十四个零件。”

“无论大小、形状如何,全部遵循统一的标准和比例。”

“换句话说,哪怕其中一两个零件损坏,也能立刻换上全新的备用件。”

“若是两辆铳车都有损毁,拆取完好的零件拼凑。”

“又能组装出一辆完好的战车,继续投入战场使用。”

“战场之上,武器损毁在所难免。”

“若是因局部损坏便弃之不用,未免太过可惜。”

“标准化的零件设计,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

朱棣眼中闪过明悟,脸上露出明白的神色。

“王爷若是要大规模生产火炮铳车。”

“必须建立标准化、流程化的生产体系。”

江承轩趁热打铁道:“如此一来,既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让铳车快速量。”

“还能在战场上,让士兵迅速完成零件替换,保证火力不中断。”

朱棣深吸一口气,郑重颔首:“先生所言,言之有理!”

“此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

江承轩话锋一转,道:“使用火炮的终究是一线士兵。”

“这铳车好不好用,哪里需要改进,他们最有发言权。”

“因此,下官认为,炮营、铳营的士兵需读书识字。”

“不仅要熟练掌握火器的使用方法。”

“更要懂得记录使用心得,提出改进建议。”

“让士兵读书?”

朱棣眉头紧锁,道:“这未免太过荒谬了吧?”

“并非要求所有士兵都饱读诗书。”

江承轩再次解释起来。

“只需让火器营的士兵,掌握基础的读写算,能清晰反馈问题即可。”

“重视一线反馈,不断优化改进。”

“我大明的火器才能始终领先于人,立于不败之地。”

“之后,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军校,培养大量中下层军官。”

“让他们深入了解火器原理、掌握战术运用。”

“这不仅能提升军队战斗力。”

“还能让基层士兵理解王爷的作战意图,凝聚军心。”

“另外,还可设立神工局,专门负责研发新型火器。”

“或是改良农具,修缮水利等造福百姓之事,做到军民两用。”

朱棣听着,心中生出一种怪异的感觉。

江承轩的语气和构想,好像早认定他会造反成功。

似乎他不是一个岌岌可危的藩王,而是即将登基的帝王。

要知道,大一、统王朝中,地方藩王造反成功的记录,至今仍是零。

即便是姚广孝,也未曾有过这般笃定的自信。

这小子的底气,究竟来自何处?

可不知为何,朱棣偏偏就喜欢这份自信。

他沉吟片刻,脸上露出由衷的赞许,对着江承轩拱手。

“先生一番高论,朱棣受教了!”

从朱棣说出这句话开始。

那就意味着江承轩正式跻身朱棣麾下。

算是攥住了靖难大业的原始股。

不过,朱棣并未立刻把江承轩纳入核心决策圈。

而是给了明确的权责。

主抓火器制造、匠人培养。

另拨专款搭建高炉、推行高炉炼钢之法。

同时还要负责炮营、铳营的训练。

不仅要教会士兵熟练操作火器。

更要引导他们记录使用心得、反馈改进建议。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