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每晚零时,状元大人等我来》中的苏挽挽谢砚临是很有趣的人物,作为一部快穿类型的小说被春花的味道很好闻描述的非常生动,看的人很过瘾。《每晚零时,状元大人等我来》小说以91610字连载状态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看这本小说。
每晚零时,状元大人等我来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皇帝的赏识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苏挽挽的想象。
谢砚临留下的那张笺纸,像一枚滚烫的烙印,让她坐立难安。兴奋与喜悦退潮后,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沉沉地压了下来。
他不再是那个困于翰林院文书工作、需要她提供零散“奇思妙想”的闲散小编修了。他成了皇帝的“新宠”,手握实权的侍读学士,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无数人的目光,甚至……关乎无数人的生计性命。
她那个粗糙的“水泥”点子,阴差阳错地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下一次,他面临的可能是更复杂的朝政难题,更凶险的权力倾轧。她还能像这次一样,凭着一个模糊的概念就蒙混过去吗?
万一……万一他下次提出的问题,她完全不懂呢?万一她的“帮助”反而因为一知半解而将他引入歧途呢?
一种近乎恐惧的觉悟攫住了她。她不能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误打误撞式的“提示”了。她必须更系统、更谨慎,也更……隐蔽。
她的优势不在于具体的古代知识,而在于超越千年的视野、信息检索能力和经过现代科学训练的思维框架。
她需要建立一个“资料库”。
这个念头一旦清晰,苏挽挽立刻行动起来。她翻出落灰的笔记本电脑,接通电源,打开了浏览器和历史资料网站。屏幕的冷光映亮她异常专注的脸庞。
不再漫无目的地闲逛。她的搜索变得极具针对性。
【古代官僚体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利弊】【历史上的赋税改革案例】【古代农业技术改良】【粗浅的矿物识别与冶炼……】
海量的信息汹涌而来。她不再是悠闲的浏览者,而成了一个高度紧张的筛选者和翻译者。她需要从无数冗杂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核心、最可能适用于他那个时代背景的概念和原则,再用自己的话,极度小心地“翻译”成他能理解、至少能引发他思考的文字。
她开始大量使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科层制比喻为人体的经络骨骼;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比喻为老农观云识天气;将标准化流程比喻为工匠传承的秘法口诀……
她不敢直接复制粘贴任何现代术语和理论,生怕一个不经意的英文缩写或未来的人名就暴露一切。她将打印出来的资料用黑笔仔细涂掉所有年代、地名、人物信息,只留下光秃秃的“方法论”骨架。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力。常常是对着屏幕一坐就是大半天,颈椎酸痛,眼睛干涩。但她乐此不疲,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驱动着她。
她开始有选择地往门那边“投喂”经过高度提纯和“消毒”的信息碎片。
下一次,当谢砚临在纸条上隐晦提及某地粮仓管理混乱、盘查困难时,她没有再画幼稚的简笔画,而是带去了一张自己绘制的、极其简单的表格模板,表头写着“品类”、“入库数”、“出库数”、“结余”、“经手人”,旁边用小字注解:“分门别类,逐项记录,责任到人,定期核对。”
又一次,他提到官员考核流于形式,她便摘抄了现代绩效评估中的“SMART原则”核心(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有时限的),并用极其迂回的方式表达出来:“察其言,观其行,核其果。事有定量,绩有定期,赏罚有其据。”
她甚至开始整理一些简单的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点,用“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多方查证,不偏听偏信”之类的古语包装起来。
每一次留下这些“资料”,她都心怀忐忑,不知道他能否理解,又会作何反应。
谢砚临的回应依旧简洁,却一次比一次更迅捷,也更……意味深长。
他不再仅仅留下“已阅”或“谢礼”。有时,他会针对她留下的某个点,提出更深入的疑问;有时,他会分享他尝试应用后遇到的阻力;有时,他甚至会留下一些他那个时代遇到的、让她瞠目结舌的复杂难题,仿佛真的将她当成了一个可以商讨对策的“幕僚”。
案头交流的纸张,内容变得越来越深奥,字迹也越来越密集。那些来自未来的思维碎片,正通过这扇诡异的门,悄无声息地流入另一个时空,融入一个崛起中的权臣的决策与谋略里。
苏挽挽看着那逐渐堆叠起来的、写满跨越时空对话的纸页,心情复杂。
她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极其危险,又或许……极其了不起的事情。
她不仅仅是在帮助谢砚临。
她正在成为一个幽灵般的导师,一个来自未来的、无形的推手,悄然参与着一场遥远古代的变革。
而她的“资料库”,便是这一切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