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由著名作家“朕的传国玉玺不见了”编写的《太乙尘歌》,小说主人公是楚子厚陈粒,喜欢看都市修真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太乙尘歌小说已经写了121032字。
太乙尘歌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正月二十三,东风解冻。
连日的暖阳终于融尽了背阴处的残冰,道观后院的泥土变得松软湿润。晨课后,三阳子并未急着让小子厚下山,而是带着他来到后院那片小小的菜园旁,那里有一块用竹篱笆精心围起的土地,约莫半分大小。
“惊蛰已过,万物复苏,正是播种育苗的好时节。”三阳子推开吱呀作响的篱笆门,“今日起,你除了读书练功,还需学着打理这片药圃。识药性,明药理,亦是修行。”
小子厚好奇地跟进去,只见圃中土地已被细细翻整过,分成几个整齐的畦,大部分还空着,只有角落里生长着一些越冬的植株,绿意盎然。
三阳子蹲下身,指着一丛叶片呈羽状分裂、开着细小黄花的植物道:“此乃茵陈,春日采其嫩苗,晒干可入药,味苦性微寒,能清湿热,利黄疸。俗语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的便是采药需适时。”
他又指向旁边一株叶片肥厚、形似马齿的匍匐植物:“这是马齿苋,春夏采摘,鲜用或晒干均可,性酸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田间地头常见,看似寻常,却是救急良药。”
小子厚蹲在师父身旁,认真听着,努力记忆每一种草药的形状、名称和功用。阳光照在药圃里,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
“修道之人,为何要学这些?”他忍不住问。
三阳子拔起一株野草,抖落根上的泥土:“道法自然。这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皆蕴含天地造化之机。识得它们,便是识得天地运行的一部分。况且,”他神色略显黯然,“如今炁脉衰竭,灵气稀薄,许多玄妙道法难以施展,反倒是这些草木金石之力,更为实在可靠。炼丹、制药、疗伤、祛毒,都离不开它们。”
他站起身,从工具房里取出两把小锄头和几包用油纸包好的种子:“今日,我们便种下些常用的草药。这是薄荷,清香透窍,可疏风散热;这是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这是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师徒二人便在药圃中忙碌起来。三阳子一边示范如何开沟、下种、覆土、浇水,一边讲解每种草药的生长习性、采收时节和炮制方法。小子厚学得认真,小手沾满了泥巴,额上也见了汗,却乐在其中。他感觉到,当自己亲手将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埋入温润的泥土时,心中竟生出一种奇妙的期待与喜悦,仿佛能感受到种子中蕴含的勃勃生机。
劳作间,小子厚发现师父对各种草药的特性了如指掌,甚至连它们喜欢什么样的光照、水分,与何种植物相邻生长更好都一清二楚。
“师父,您怎么懂得这么多?”
三阳子笑了笑,目光掠过药圃,望向远山:“为师年轻时,也曾云游四方,访名山,采灵药,足迹遍及大半神州。曾在长白山寻过老参,在昆仑山采过雪莲,在蜀中识得川穹,在岭南辨过槟榔…见识得多了,自然就记下了。可惜…”他轻轻叹了口气,“许多珍稀灵药,如今已难觅踪迹了。”
小子厚听得心驰神往,暗下决心,也要像师父一样,识遍天下草木。
忙完药圃的话,已近午时。小子厚匆匆吃了午饭,便赶往学堂。下午是孙郎中受邀来讲授的博物课,今日恰巧讲到本地的常见草药。
孙郎中拿着几株新鲜采来的药草,正在讲解:“…这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这车前草,利尿通淋,清肝明目…”
小子厚凝神细听,发现孙郎中讲的许多内容,竟与早上师父所授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师父讲得更为深入精妙。当孙郎中拿起一株益母草,询问有无人知其功用时,小子厚下意识地举起了手。
“益母草,茎方叶对生,开淡紫小花。味辛苦,性微寒,能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是妇科要药。”他声音清亮,将师父早上顺口提及的内容复述出来。
学堂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孩子都惊讶地看着他。孙郎中抚须的手一顿,眼中露出惊异之色:“不错!说得一字不差!子厚,你从何处学来?”
小子厚老实回答:“早上师父教我在道观药圃种药时讲的。”
孙郎中闻言,感慨地对陈泽涛老师说:“三阳子道长,真乃高人也!于医药之道,见解精深,老朽不及多矣。”
放学后,几个孩子围住小子厚,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草药的问题,眼神里充满了钦佩。陈粒跟在他身边,与有荣焉地昂着小脑袋。
回道观后,小子厚兴奋地将学堂里的事告诉师父。三阳子只是淡然一笑:“孙老先生过誉了。医药之道,博大精深,为师所知,不过沧海一粟。你既对此有兴趣,日后便用心学,多认,多记,多问。”
晚霞满天时,小子厚提着水桶,给新播下种子的药圃细细浇了一遍水。看着湿润的泥土,他仿佛能感觉到那些沉睡的种子正在苏醒,一股微弱的、充满生机的气息正从泥土中弥漫开来。
是夜打坐,他观想丹田丹种旋转,不仅引动丝丝地脉灵气与星辉,似乎连药圃中那些刚刚萌芽的草木散发出的微弱生机,也被缓缓吸纳过来,使得丹种的运转更添了一分灵动与活力。
…
道历四千六百八十六年正月二十三,药圃识百草,生机蕴丹田。
赞曰:东风吹解冻,药圃新泥香。稚子学播种,明辨草性良。道法本自然,医药即文章。生机纳丹田,道途又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