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权倾朝野:艳骨谋臣最新章节,权倾朝野:艳骨谋臣免费阅读

权倾朝野:艳骨谋臣

作者:春风扶我上青天

字数:112881字

2025-10-04 08:02:10 连载

简介

喜欢看历史古代小说的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权倾朝野:艳骨谋臣》!由作者“春风扶我上青天”倾情打造,以112881字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关于沈砚辞的精彩故事。快来一探究竟吧!

权倾朝野:艳骨谋臣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在苏州府客栈歇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沈砚辞三人就雇了辆骡车,往江宁方向赶。陆路不比水路平稳,车轮碾过石子路,发出 “轱辘轱辘” 的声响,车厢里的行李也跟着轻轻晃动。沈砚辞靠窗坐着,手里捧着那本 “水利” 策论草稿,时不时用笔修改几句 —— 李默和张修提的建议很实用,他想在抵达江宁前,把草稿再完善些。

“沈兄,你看那边!” 李默突然指着窗外,语气里满是惊喜,“好像是片桑林,长得还挺茂盛。你之前说乡试可能考‘农桑’,咱们正好能看看实际的桑田是什么样,写策论时也能更具体些。”

沈砚辞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桑林,桑叶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几个农妇正提着竹篮在桑树下采桑。他心里一动,对车夫说:“师傅,麻烦停一下,我们想下去看看。”

车夫停下车,三人走到桑林边。采桑的农妇看到他们穿着长衫,知道是读书人,笑着打招呼:“几位公子是要赴考吧?这桑林是咱们村的,每年能收不少桑叶,养的蚕吐的丝,还能卖到省城去呢。”

“大娘,请问这桑林平时是怎么打理的?遇到病虫害,一般怎么应对?” 沈砚辞趁机问道,手里还拿着笔,准备把关键信息记下来。

农妇耐心地回答:“打理桑林可得细心,春天要剪枝,夏天要浇水,秋天要施肥。要是遇到病虫害,就用艾草和石灰混在一起撒在桑树上,管用得很。不过去年雨水多,桑林淹了不少,损失了好些桑叶。”

沈砚辞把这些信息一一记下,又问了些关于蚕茧收成和售卖的情况,才向农妇道谢,回到骡车上。“这些实际情况太有用了!” 他兴奋地对李默和张修说,“写‘农桑’策论时,把这些加进去,比光说理论要实在多了。”

李默和张修也连连点头,张修还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农妇说的话记了下来:“以后咱们得多留意这些实际的农桑、水利情况,光靠书本,还是差点意思。”

骡车继续前行,中午时分,到了一个小镇。三人找了家面馆,点了三碗阳春面。刚坐下,就看到一个穿着破旧长衫的书生,坐在角落里,面前摆着一碗白开水,手里拿着一本翻得卷边的书,看得入神。

“那位兄台好像也是赴考的书生,怎么就只喝白开水?” 张修小声说,眼里满是疑惑。

沈砚辞看了看那书生,只见他面色蜡黄,嘴唇干裂,显然是饿了很久。他心里一动,对店小二说:“再多加一碗阳春面,送到那位公子桌上。”

店小二应了一声,很快就把面端了过去。那书生愣了一下,抬头看向沈砚辞三人,眼里满是疑惑。沈砚辞笑着对他点了点头,示意他不用客气。

那书生连忙起身,走到三人桌前,拱手行礼:“多谢三位兄台相助,在下柳青云,不知三位高姓大名?”

“在下沈砚辞,这两位是李默和张修,都是吴县来的考生,要去江宁赴考。” 沈砚辞回礼道,“柳兄也是去赴考的吧?怎么没带干粮?”

柳青云脸上露出一丝窘迫,叹了口气:“实不相瞒,在下是常州人,路上遇到了劫匪,行囊和盘缠都被抢了,只能一路乞讨到这里。若不是三位兄台相助,恐怕连这碗面都吃不上。”

“竟有这种事!” 李默气愤地说,“这些劫匪真是太可恶了!柳兄,你要是不嫌弃,就跟我们一起走,路上也能有个照应。我们还有些干粮和盘缠,分你些够用。”

柳青云连忙道谢:“多谢三位兄台!大恩不言谢,若将来有机会,在下定当报答!”

吃完饭,四人一起坐上骡车,往江宁赶。柳青云学识渊博,尤其对 “吏治” 方面颇有研究,一路上,他和沈砚辞三人讨论起当前的时局,从地方官吏的作风,谈到百姓的生活疾苦,又从乡试的备考经验,聊到未来的抱负,越聊越投机。

“沈兄,你写的‘水利’策论,在下刚才看了,确实很有见地。” 柳青云对沈砚辞说,“不过有一点,你提到‘疏渠固堤’需要官府拨款,却没说如何防止官吏贪污拨款。要知道,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官吏贪污,导致资金不足,工程质量不过关。”

沈砚辞眼前一亮,连忙问道:“柳兄有何高见?”

“在下认为,可以在策论中加入‘百姓监督’的条款。” 柳青云说,“让当地百姓参与到工程的监督中,定期公示拨款的使用情况,若发现官吏贪污,允许百姓直接向上面举报。这样既能防止贪污,也能让百姓更支持水利工程。”

沈砚辞连忙把这个建议记下来,心里满是感激:“柳兄这个建议太重要了!之前我只想到了工程本身,却没考虑到官吏贪污的问题,多亏柳兄提醒。”

“都是同窗,不用客气。” 柳青云笑了笑,“沈兄的‘农桑’策论也给了我不少启发,咱们互相学习,才能在乡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路上,四人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不仅打发了漫长的旅途时光,还完善了各自的策论,收获颇丰。沈砚辞偶尔会想起苏婉娘,不知道她有没有收到自己捎的信,家里的情况怎么样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等考完试,一定要尽快回去,把路上的见闻讲给她听。

傍晚时分,骡车终于抵达了江宁城外。远远望去,江宁城的城墙高大雄伟,城门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四人下了骡车,看着眼前的景象,都兴奋不已 —— 他们终于到了目的地,离乡试只有一步之遥了。

“咱们先找家客栈住下,明天再去贡院登记。” 沈砚辞说,“柳兄,你就跟我们住一起,费用我们一起分摊。”

柳青云连忙道谢:“多谢沈兄!三位的恩情,在下永世不忘。”

四人找了家离贡院不远的客栈,客栈里住满了来自各地的考生,大家都在兴奋地讨论着备考的情况,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息。沈砚辞把行囊放好,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热闹的街景,心里满是激动 —— 他终于来到了江宁,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夜里,沈砚辞躺在床上,却没有丝毫睡意。他想起了苏婉娘,想起了周先生,想起了吴县的乡亲们,他们都在等着自己的好消息。他拿出那本 “水利” 策论草稿,借着油灯的光,又仔细修改了一遍。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天,是备考的关键时期,他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懈怠。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草稿上,也落在他身上。沈砚辞深吸一口气,把草稿收好,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次乡试能顺利考中,希望能早点回去,和婉娘一起,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客栈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考生讨论声,和远处的打更声。江宁城的夜,带着几分繁华,也带着几分紧张,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乡试,等待着无数像沈砚辞一样的寒门学子,书写自己的未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